脑膜炎是软脑膜炎症性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因有感染因素,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诊断靠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原体和对症支持,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易患且表现不典型,成人要注意休息营养心态,老年人病情重并发症多需加强监测护理。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例如肺炎链球菌可在呼吸道寄生,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通过血流侵犯脑膜引发感染;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飞沫传播。
病毒感染:肠道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可通过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后侵犯脑膜;单纯疱疹病毒等也可导致脑膜炎。
其他病原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可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等,这些病原体感染往往有一定的基础疾病或接触史相关,比如结核性脑膜炎多见于有结核病接触史或自身有结核病史的人群。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这是身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表现。
头痛:头痛较为剧烈,是由于脑膜受炎症刺激引起,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难以忍受。
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升高有关,因为炎症导致脑脊液分泌增多或吸收障碍,引起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导致呕吐。
2.神经系统症状
脑膜刺激征:常见颈项强直,患者颈部活动受限,尤其是低头时下巴难以贴近胸部;克氏征阳性,表现为患者仰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被动伸小腿,出现阻力及疼痛,膝关节不能伸直;布氏征阳性,患者仰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膝关节屈曲。
意识障碍: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这与炎症累及大脑实质影响脑的正常功能有关,比如感染导致脑实质水肿、神经元功能受损等。
惊厥:部分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可能出现惊厥发作,是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与炎症对脑神经元的刺激有关。
三、诊断方法
1.脑脊液检查
腰椎穿刺是获取脑脊液进行检查的重要方法。通过检查脑脊液的压力、外观、细胞计数及分类、生化指标(如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等)来明确诊断。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浑浊,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葡萄糖含量降低,氯化物可能降低;病毒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压力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外观清亮,白细胞计数轻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轻度增高或正常,葡萄糖含量正常。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有助于发现脑膜是否有强化、脑实质是否有病变等情况。比如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头颅MRI可能发现脑膜强化、脑实质内结核病灶等;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头颅MRI有时可发现脑实质内异常信号等。
3.病原学检查
通过对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方法来明确病原体。例如细菌培养可以确定是哪种细菌感染,从而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治疗;病毒核酸检测可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及具体的病毒类型等。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原体治疗
细菌性脑膜炎: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可选用青霉素、头孢曲松等抗生素。
病毒性脑膜炎: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同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采用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需要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
隐球菌性脑膜炎: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等。
2.对症支持治疗
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呕吐等症状,防止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病情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保证体内环境稳定。
对症处理发热、惊厥等症状:对于发热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的退热药物(需谨慎选择,尤其儿童要避免不恰当用药),对于惊厥可使用抗惊厥药物等。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发生脑膜炎,且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比如婴幼儿可能仅表现为拒食、哭闹不安、前囟饱满等,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一些药物可能对其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2.成人
成人患脑膜炎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积极配合治疗,由于成人可能有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要注意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病情恢复。
3.老年人
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脑膜炎后病情可能较重,并发症较多,如可能合并肺部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在治疗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同时要注意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