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颈部血管检查。血液检查的血常规可了解贫血情况,血脂异常与血管狭窄相关,血糖异常影响脑供血;影像学检查的经颅多普勒超声可评估脑血管功能,头颅CT和MRI可辅助排除病变及发现微小病灶;颈部血管检查的颈动脉超声、颈部血管CTA或MRA可检查颈部血管情况以明确脑供血不足的血管病变。不同年龄人群在各项检查的正常参考值及表现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血液检查
1.血常规
意义:通过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可了解是否存在贫血情况。因为贫血会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例如,缺铁性贫血患者由于血红蛋白减少,运输氧气的能力降低,脑部供氧不足,从而可能引发脑供血不足相关症状。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血常规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和成人的血红蛋白正常范围有差异,儿童还需考虑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点,如婴儿由于生长发育快,血红蛋白水平相对较低,但在正常范围内。
2.血脂
意义:血脂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异常与脑供血不足密切相关。高脂血症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壁上容易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脑部血液供应。比如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过多的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内膜下,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脑血管腔变窄,血流阻力增大,进而引起脑供血不足。不同性别血脂正常参考值有一定差异,一般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血脂水平相对男性更有利于血管健康,但绝经后女性血脂代谢变化,患高脂血症及相关脑供血不足的风险增加。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者,更应关注血脂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干预。
3.血糖
意义:血糖异常,无论是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可能影响脑供血。高血糖时,血糖升高使血液渗透压改变,同时高血糖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低血糖时,脑部能量供应不足,也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类似脑供血不足的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血糖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血糖调节机制与成人不同,新生儿、婴儿等不同年龄段血糖正常参考值有差异。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血糖控制情况与脑供血不足的发生密切相关,需要严格监测血糖,因为长期高血糖或血糖波动大易引发血管病变,导致脑供血不足。
二、影像学检查
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意义:TCD可以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评估脑血管的功能状态。通过TCD能发现脑血管狭窄、痉挛等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脑供血不足。例如,当脑血管狭窄时,血流速度会加快,通过TCD检测到这种异常血流速度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脑供血不足的潜在血管问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TCD的正常血流速度参考值有差异,儿童的脑血管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血流速度等指标与成人不同,需要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解读。
2.头颅CT
意义:头颅CT可以观察脑部结构有无明显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情况。虽然脑供血不足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对于排除一些引起类似症状的器质性病变有重要意义。比如,脑梗死在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表现不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显示出低密度病灶,通过头颅CT可以与脑供血不足进行鉴别诊断。不同年龄人群头颅CT正常结构有差异,儿童的头颅CT表现与成人不同,儿童的颅骨、脑实质等结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变化,医生需要结合儿童具体年龄和临床表现来分析头颅CT结果。
3.头颅MRI(磁共振成像)
意义:头颅MRI对脑部软组织的分辨率比CT更高,能更早发现脑内的微小病变,对于脑供血不足相关的脑缺血灶等情况检测更敏感。例如,在脑供血不足导致的早期脑缺血改变时,头颅MRI可能比头颅CT更早发现异常信号。不同年龄人群头颅MRI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的脑部MRI表现需要考虑其生长发育阶段,如婴儿的脑部结构与成人有明显差异,在解读头颅MRI结果时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
三、颈部血管检查
1.颈动脉超声
意义:颈动脉超声可以检查颈动脉的内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程度等。颈动脉是脑部血液供应的重要来源,颈动脉0病变或狭窄会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脑供血不足。比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会使颈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进而影响脑部供血。不同年龄人群颈动脉正常结构和斑块发生情况不同,老年人由于血管老化等原因,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相对较高,而儿童颈动脉一般较少出现斑块,但也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2.颈部血管CTA(CT血管造影)或MRA(磁共振血管造影)
意义:颈部血管CTA或MRA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颈部血管及颅内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等情况。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全面评估颈部和脑部血管的整体情况,对于明确脑供血不足的血管病变部位和程度有重要价值。例如,能准确发现颈部大血管的严重狭窄或闭塞,从而判断是否是颈部血管病变导致的脑供血不足。不同年龄人群在进行颈部血管CTA或MRA检查时,需要考虑辐射剂量(CTA有辐射)对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影响,儿童应尽量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检查方式,但如果病情需要,也会在权衡利弊后进行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