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检查包括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体培养和血清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可见外观可能无色透明或微黄、压力增高、细胞计数轻度增多且以淋巴细胞为主、生化检查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墨汁染色可发现带宽厚荚膜的隐球菌;头颅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进展后有脑膜强化等表现,头颅MRI对病变显示更敏感;脑脊液培养可获酵母样菌落;血清学检查新型隐球菌抗原检测有重要诊断价值。
一、脑脊液检查
1.外观: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外观通常为无色透明,但也可能呈现微黄色,细胞数增多时可略显混浊。其意义在于初步观察脑脊液的基本性状,为进一步检查提供线索。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外观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主要依据其是否透明、颜色等初步判断脑脊液是否存在异常改变。例如儿童患者的脑脊液外观特点与成人可能无本质区别,但需要结合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进行综合判断。
2.压力:
多数患者脑脊液压力会增高,这是因为新型隐球菌在脑脊液中繁殖等原因导致颅内压力升高。通过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压力成人一般为80-180mmHO,儿童为40-100mmHO,压力增高提示颅内可能存在病变。
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酗酒者,其脑脊液压力变化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结合病史等综合分析。
3.细胞计数与分类:
白细胞计数通常轻度增多,多在(10-500)×10/L之间,以淋巴细胞为主。这是因为机体对新型隐球菌的免疫反应主要以淋巴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为主。
不同年龄人群细胞计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免疫功能与成人有差异,其淋巴细胞比例等可能有一定特点。例如儿童淋巴细胞在脑脊液中的比例相对可能更高一些,但具体仍需结合实际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4.生化检查:
蛋白含量常增高,一般在0.5-1.5g/L之间,糖含量降低,多低于2.2mmol/L,氯化物含量也可降低,多低于100mmol/L。蛋白增高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血-脑脊液屏障破坏,蛋白质漏出;糖和氯化物降低是因为新型隐球菌代谢消耗葡萄糖以及影响氯化物的代谢等。
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其脑脊液糖含量的变化可能会受到血糖水平的一定干扰,需要在检查时充分考虑病史因素,排除血糖波动等对结果的影响。
5.墨汁染色:
这是检测新型隐球菌的重要方法。在脑脊液标本中加入墨汁后进行涂片,镜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隐球菌,有宽厚的荚膜,呈黑色背景下的透明菌体。该方法特异性较高,是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其免疫力差,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概率增加,墨汁染色的阳性率可能相对更高,但同时也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检查:
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脑膜强化、脑实质内小的梗死灶、脑积水等表现。脑膜强化是由于炎症累及脑膜,导致脑膜出现强化影;脑实质内梗死灶可能是因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脑血管炎,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引起脑实质缺血梗死;脑积水则是由于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等原因导致。
对于儿童患者,头颅CT检查需要特别注意辐射剂量的问题,要在保证检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辐射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于有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也需要谨慎评估头颅CT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
2.头颅MRI检查:
相较于CT,MRI对脑膜病变、脑实质病变的显示更为敏感。可发现脑膜增厚、强化,脑实质内的异常信号影等。在显示早期病变、细微的脑膜改变以及脑实质的水肿等方面具有优势。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MRI检查的表现基本相似,但在儿童检查时需要注意固定患儿,确保检查顺利进行,同时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尽量营造舒适的检查环境。对于有金属植入物等特殊病史的人群,需要提前评估MRI检查的安全性。
三、病原体培养
1.脑脊液培养:
将脑脊液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等特定培养基中,在25-37℃环境下培养。新型隐球菌在培养基上可形成酵母样菌落,圆形,表面光滑,有宽厚荚膜。通过培养可以明确病原体,并且可以进行药敏试验等进一步的检查,为治疗提供依据。
对于免疫抑制患者,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脑脊液培养阳性率可能会受到免疫抑制状态的影响,导致培养时间延长或阳性率降低,需要密切观察培养结果,并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四、血清学检查
1.新型隐球菌抗原检测:
常用乳胶凝集试验等方法检测血清或脑脊液中的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该方法敏感性较高,对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血清抗原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新型隐球菌感染,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脑脊液抗原阳性则高度提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查时需要注意检测方法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对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的检测方法。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血清学检查结果可能会受到自身抗体等因素的干扰,需要进一步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