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切除术后短期会有疼痛不适、饮食影响、呼吸睡眠改善等情况;长期对免疫、面部发育、生长发育有不同影响;婴幼儿术后需重点护理监测,大龄儿童及青少年要注意康复锻炼和心理调适,总体而言腺样体切除对儿童不同阶段有相应影响及需关注的特殊人群情况。
一、短期影响
(一)术后恢复相关
1.疼痛与不适
腺样体切除术后,患儿会有咽部疼痛,这是因为手术创面的存在。一般在术后2-5天较为明显,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因疼痛而哭闹、拒食。例如,对于3-10岁的儿童,术后疼痛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多数会在可耐受范围,通过适当的护理(如给予温凉流质饮食等)可缓解。
鼻腔可能会有少量渗血,这是正常的术后反应,通常在术后1-2天内会逐渐停止。
2.饮食影响
术后早期需要进食温凉、细软的食物,如牛奶、藕粉、粥等,避免食用过热、过硬、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刺激手术创面导致出血或加重疼痛。对于婴幼儿,可能需要调整喂养方式,如采用小勺慢慢喂服,以保证营养摄入同时减少对创面的刺激。
(二)呼吸与睡眠相关
1.鼻腔通气改善
腺样体肥大切除后,鼻腔通气状况会明显改善。原本因腺样体堵塞后鼻孔导致的鼻塞症状会消失,患儿呼吸会变得更加通畅。对于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儿,术后睡眠中打鼾、呼吸暂停等症状会得到明显缓解。例如,有研究表明,约80%以上因腺样体肥大导致睡眠呼吸障碍的患儿,术后睡眠呼吸相关指标可恢复正常范围。
睡眠质量会提高,患儿夜间觉醒次数减少,白天精神状态会有所改善。但部分患儿在术后早期可能会因鼻腔黏膜肿胀等原因仍有短暂的呼吸不畅,一般1-2周内可逐渐缓解。
二、长期影响
(一)免疫功能相关
1.局部免疫影响
腺样体是呼吸道局部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切除后短期内可能会对局部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有研究发现,术后3-6个月内,上呼吸道局部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可能会有波动。但从长期来看,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其他免疫器官和组织会逐渐发挥作用来弥补腺样体切除带来的局部免疫功能变化。一般不会导致整体免疫功能显著下降,对于正常健康的儿童,其后续发生严重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并不会因腺样体切除而明显增加。不过,对于本身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如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仍需密切关注其感染情况,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全身免疫影响
从全身免疫角度看,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腺样体切除后并不会对儿童的全身免疫功能产生长期的、显著的不良影响。儿童的免疫系统在不断发育完善,腺样体切除后,机体能够通过其他免疫途径来维持正常的免疫防御功能。例如,有研究对腺样体切除术后儿童进行长期随访,发现其血清免疫球蛋白(如IgG、IgA、IgM)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且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与未切除腺样体的儿童相比并无明显差异。
(二)面部发育相关
1.对儿童面部发育的影响
对于长期腺样体肥大未得到纠正的儿童,可能会出现腺样体面容,表现为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等。而腺样体切除术后,面部发育异常的进程可能会停止,甚至部分儿童的面部发育会逐渐恢复正常。例如,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如7-12岁)的儿童,及时切除腺样体后,面部发育畸形的进一步加重可得到遏制。但对于已经形成明显腺样体面容的大龄儿童,可能需要后续进行正畸等联合治疗来改善面部外观。
(三)生长发育相关
1.对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的影响
腺样体肥大导致睡眠呼吸障碍的儿童,可能会因夜间睡眠质量差、慢性缺氧等因素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和睡眠周期,从而影响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腺样体切除术后,随着睡眠呼吸障碍的改善,生长激素分泌恢复正常的睡眠周期,儿童的生长发育会逐渐恢复正常轨迹。有研究显示,腺样体切除术后1年,因腺样体肥大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的儿童,其身高、体重的增长速度可接近正常儿童水平。但对于本身存在其他影响生长发育因素的儿童(如遗传代谢性疾病等),仍需要综合评估和干预。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1.护理重点
婴幼儿腺样体切除术后,要特别注意鼻腔分泌物的清理,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后轻轻擤鼻或用吸鼻器吸出,保持鼻腔通畅。喂养时要小心,避免呛咳,防止食物误入气道。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差,要密切观察其呼吸、面色、精神状态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例如,若发现婴幼儿术后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情况,可能提示有鼻腔堵塞或其他并发症,需立即处理。
2.术后监测
密切监测体温,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术后低热较为常见,但要警惕高热等感染情况。一般术后体温不超过38.5℃可先采取物理降温,如松解衣物、温水擦浴等;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发热,需考虑感染可能,及时就医。
(二)大龄儿童及青少年
1.康复锻炼
大龄儿童及青少年术后可适当进行一些轻体力活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一般术后1-2周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同时要注意口腔卫生,按时漱口,防止口腔感染影响手术创面愈合。
2.心理调适
大龄儿童可能会因手术产生心理压力,如担心面部外观变化、术后恢复情况等。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给予心理支持,向其解释术后恢复的过程和预期效果,帮助其缓解焦虑情绪,促进术后康复。例如,可通过与患儿沟通,了解其心理担忧,并给予针对性的安慰和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