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引发,有一般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临床表现,影像学上CT早期可能无异常、后期有低密度灶,MRI检出率高,通过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预防,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不同人群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病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是腔隙性脑梗塞最常见的病因。据统计,约70%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长期高血压使脑内穿通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易形成微动脉瘤或闭塞,从而引发腔隙性脑梗塞。
2.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不光滑,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易在局部沉积,形成血栓,导致脑深部的小动脉闭塞。动脉粥样硬化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发病风险差异相对不显著,但整体上随着年龄增长,无论男女,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都上升,进而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几率。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常存在糖、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黏稠度增加等,易促进血栓形成,影响脑内小血管的血液供应。糖尿病患者患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且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发病风险更高。
4.小动脉硬化:脑内微小动脉的硬化也是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病因之一,小动脉硬化可使血管弹性降低,管腔变窄,影响脑组织的血液灌注。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头颅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这种情况多见于一些微小的腔隙性梗塞灶。而有症状的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头痛一般程度较轻,头晕可表现为头部昏沉感,持续时间不定。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纯运动性轻偏瘫:较为常见,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及语言障碍等。例如患者突然出现一侧手臂无力,持物掉落,行走时下肢无力,但是面部表情对称,言语正常,感觉也无明显异常。
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如一侧面部、手部、足部的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但没有运动障碍及其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如行走时步态不稳,肢体动作不协调等,多见于下肢。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等,如患者说话含糊不清,拿东西时手部不灵活,不能完成精细动作。
影像学表现
1.头颅CT:早期(24-48小时内)可能无明显异常,2-3天后可显示脑深部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直径多在2-15毫米之间。
2.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率高于CT,发病数小时后即可显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及数量等情况。
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以及有无头痛、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的发生、发展情况。
2.神经系统检查: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运动、感觉、共济运动、构音等方面的功能,发现是否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体征。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是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头颅MRI能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病灶。
预防与治疗
1.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使血糖达标;高脂血症患者应调整血脂水平,通过低脂饮食、适当运动及必要的降脂药物治疗,将血脂控制在合适范围。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过量饮酒也会对血管和血压等产生不良影响;合理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管弹性。
2.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积极处理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同时,要注意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如呼吸、血压、体温等的监测和维持。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防止血栓形成;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会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对于有高血糖的患者,会使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由医生决定,患者不可自行用药。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群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增加。中老年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头颅影像学检查、血压、血糖、血脂等的检测,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在生活方式上,要更加注重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等,家人也应给予更多关注,帮助中老年人群监测身体状况。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本身是腔隙性脑梗塞的高危人群,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还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管状况,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查等,因为糖尿病还可能并发其他血管病变。在用药方面,要注意一些降糖药物对血管等可能产生的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3.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服用降压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可导致血压波动的因素,保持心态平和,保证充足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