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性晕厥是短暂性意识丧失和姿势性张力丧失,由脑部短暂缺血引起可自行恢复,常见原因有血管迷走性、直立性低血压性、心源性等,临床表现有前驱、发作及恢复阶段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不同类型对症处理,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基础疾病管理及定期体检,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暂时性晕厥的定义
暂时性晕厥是一种短暂性的意识丧失和姿势性张力丧失,通常由脑部短暂缺血引起,能自行恢复。
二、常见原因
1.血管迷走性晕厥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年轻人,女性相对更易发生。生活方式方面,长时间站立、闷热环境、看到抽血等情景可能诱发。例如,一些年轻女性在医院看到抽血过程时,因紧张等因素可能触发血管迷走反射,导致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脑供血不足而晕厥。
病史影响: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生风险可能更高,既往有类似晕厥发作经历的人再次发作风险增加。
2.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
年龄因素:老年人更易出现,随着年龄增长,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退,同时可能合并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如降压药等。
生活方式因素: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易发生,长时间卧床后突然起身也可能引发。例如,老年人夜间起床时,因血压调节不及时,可能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导致晕厥。
病史影响:患有糖尿病、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更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服用降压药、利尿剂等药物的患者也需警惕。
3.心源性晕厥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男性和女性无明显特定差异,但一些心脏疾病的发生可能与年龄相关,如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
生活方式因素: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可能诱发,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更需注意。例如,本身有冠心病的患者,剧烈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导致心输出量不足,引发晕厥。
病史影响:有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病史的人,发生心源性晕厥的风险显著增加。
三、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在晕厥发生前可能出现头晕、视物模糊、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比如血管迷走性晕厥前驱期,患者会感觉身体不适,有要晕倒的预兆。
2.晕厥发作时: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摔倒在地,肌肉松弛,血压下降,心率可能改变等。不同原因导致的晕厥,发作时的具体表现可能有差异,心源性晕厥发作时可能伴随心电图的异常改变等。
3.恢复阶段:意识逐渐恢复,可能伴有头痛、乏力等不适,恢复时间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较短时间内可基本恢复如常,但严重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调整。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晕厥发作的情况,包括发作的诱因(如体位变化、情绪因素等)、发作时的伴随症状(如是否有胸痛、心悸等)、既往病史(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家族史等。例如,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因为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病变,增加心源性或脑源性晕厥的风险。
2.体格检查
测量血压,包括卧位和站立位的血压,排查直立性低血压。检查心脏,听心音、心率等,判断是否有心律失常或心脏杂音等异常。检查神经系统,评估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排查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晕厥。
3.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记录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电生理异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这些异常可能导致心源性晕厥。
动态心电图(Holter):能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对于捕捉发作时的心律失常等情况更有价值,尤其适用于发作不频繁但怀疑心源性晕厥的患者。
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如是否有心脏瓣膜病变、心肌肥厚等情况,有助于排查心源性晕厥的心脏结构因素。
头颅CT或MRI:对于怀疑神经系统疾病导致晕厥的患者,可了解脑部结构是否有异常,如脑血管病变等。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血管迷走性晕厥: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发作时让患者平卧,头低脚高,促进脑部供血,多数可自行恢复。对于频繁发作的患者,可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增加水和盐的摄入,避免长时间站立等。
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调整生活方式,缓慢改变体位,避免突然站起。可以穿弹力袜,帮助促进血液回流。对于因药物引起的,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
心源性晕厥:根据具体的心脏疾病进行治疗,如心律失常可根据情况采取药物治疗或介入治疗等,冠心病可进行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
2.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站立。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防止脱水。
基础疾病管理:有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例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稳定等。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加强健康监测。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暂时性晕厥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要注意其生活环境和活动情况,避免因剧烈运动、低血糖等导致晕厥。如果儿童出现晕厥,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疾病等情况。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其日常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老年人:老年人是晕厥的高发人群,要特别注意体位变化时的安全,起床、转身等动作要缓慢。家中要做好防护措施,如在卫生间安装扶手等,防止摔倒受伤。同时,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关注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健康状况,按照医生建议进行治疗和护理。
3.女性: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增加晕厥风险。月经期要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妊娠期要定期产检,关注血压等情况,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处于闷热环境,防止发生晕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