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以维持生命体征与呼吸道等,再灌注治疗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神经保护用依达拉奉等药物,还需防治脑水肿、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且要早期及长期开展康复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综合考虑各自特点。
一、一般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
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要密切监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存在呼吸困难,可能需要吸氧等呼吸支持措施;血压方面,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控,过高或过低的血压都可能影响脑灌注。例如,对于血压轻度升高的患者,可先密切观察,而对于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的患者,需谨慎降压。
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减退,生命体征的波动可能更为隐匿,需要更频繁地监测。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维持生命体征时需要综合考虑各基础疾病的情况,避免因治疗一种疾病而加重另一种基础疾病。
2.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很重要的。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要防止误吸,可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如果患者有严重呼吸功能不全,可能需要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
儿童急性脑梗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呼吸道管理同样关键。儿童的气道较窄,更容易发生梗阻,需要特别注意保持气道通畅,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气道管理措施。
二、再灌注治疗
1.静脉溶栓
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一般是发病4.5小时内(对于符合严格入选标准的患者)。通过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例如,阿替普酶的使用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排除溶栓禁忌证,如近期有严重出血倾向、颅内出血病史等。
对于老年患者,静脉溶栓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出血风险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更多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溶栓后出血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而对于儿童患者,静脉溶栓的应用非常谨慎,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因为儿童脑梗塞的病因和病情发展与成人有一定差异。
2.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
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塞,在合适的时间窗内(一般静脉溶栓时间窗外,但仍有一定时间要求)可考虑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通过动脉途径直接将溶栓药物注入血栓部位,并使用机械装置取出血栓,以恢复血管再通。
老年患者在进行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时,需要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如心功能、肝肾功能等,因为这些操作可能对患者的全身状况有一定影响。儿童患者由于血管较细等特点,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的操作难度较大,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进行操作,并且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耐受情况。
三、神经保护治疗
可使用一些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等。依达拉奉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神经保护治疗的选择和剂量等可能需要调整。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在使用神经保护剂时需要考虑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情况,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儿童患者使用神经保护剂也需要根据体重等因素进行精准用药,同时要关注药物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
四、并发症防治
1.脑水肿
急性脑梗塞后可出现脑水肿,尤其是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中的水分进入血管内,从而减轻脑水肿。
对于老年患者,使用甘露醇时要注意其对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患者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儿童患者脑水肿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等特点,选择脱水剂时要考虑其对儿童生理功能的影响,并且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
2.肺炎
长期卧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容易发生肺炎。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要注意防止误吸导致肺炎。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容易发生肺炎,在护理时要更加注重细节。儿童患者如果存在意识障碍等情况,发生肺炎的风险也较高,需要加强护理,如保持呼吸道清洁等。
3.深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脑梗塞患者由于活动减少等原因,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通过早期活动(病情允许时)、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但需要严格评估出血风险)等措施预防。
老年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在预防时要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同时要注意抗凝药物使用的禁忌证等。儿童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对较少,但也需要注意,对于存在制动等情况的儿童患者,要定期评估,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五、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介入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等。例如,对于存在肢体瘫痪的患者,早期进行被动肢体运动可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康复治疗需要更加循序渐进,并且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康复过程可能较为漫长,心理因素对康复效果有一定影响。儿童患者的康复治疗需要根据其年龄和病情进行个性化制定,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如游戏化的康复训练等,以提高儿童的配合度和康复效果。
2.长期康复管理
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长期配合。要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例如,对于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语言训练,包括发音、词汇、语句等方面的训练。
不同年龄的患者在长期康复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不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家属更多的参与和支持,帮助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儿童患者的长期康复管理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康复治疗对其功能恢复的持续影响,并且要与教育等方面相结合,促进患者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