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胎成因涉及染色体异常、营养因素、内分泌失调、感染因素及其他因素,染色体异常中完全性葡萄胎多为二倍体父源核型、部分性为三倍体,营养缺乏维生素A等及不良生活方式可致,内分泌失调因卵巢功能不健全或激素异常,感染与病毒、原虫等有关,其他因素包括既往葡萄胎史及接触化学物质、辐射等可增加风险。
一、染色体异常
(一)完全性葡萄胎
1.成因:完全性葡萄胎的染色体核型大多为二倍体,全部来自父源,常见的是46,XX核型,是由一个细胞核基因物质缺失或失活的空卵与一个单倍体精子(23,X)受精,随后精子的染色体发生复制形成二倍体(46,XX);另一种是由一个空卵与两个单倍体精子(23,X)受精,形成46,XY核型。
2.与年龄的关系: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年轻女性(<20岁)和高龄女性(>35岁)发生完全性葡萄胎的风险相对较高。年轻女性卵巢功能旺盛,但可能染色体配对等过程易出现异常;高龄女性卵子质量下降,染色体畸变的概率增加。
(二)部分性葡萄胎
1.成因:部分性葡萄胎的染色体核型多数为三倍体,常见的是69,XXY核型,是由一个正常卵子与一个双倍体精子受精,或者是由一个正常精子与一个减数分裂缺陷的卵子受精所致。
2.与年龄的关系:部分性葡萄胎的发生也与年龄有关,高龄女性发生部分性葡萄胎的风险也有所增加,可能与卵子减数分裂异常的概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相关。
二、营养因素
(一)缺乏维生素A及其前体胡萝卜素和动物脂肪
1.相关研究: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及其前体胡萝卜素以及动物脂肪的人群,葡萄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例如,有研究对不同地区人群的饮食结构进行调查,发现饮食中维生素A和动物脂肪摄入不足的地区,葡萄胎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摄入充足的地区。其机制可能与维生素A等营养物质对细胞的正常分化和代谢等过程有重要调节作用,缺乏时可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增加葡萄胎发生的可能性。
2.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过度节食、长期素食等可能导致这种营养摄入不均衡的情况,从而增加葡萄胎的发生风险。
三、内分泌失调
(一)卵巢功能不健全或已衰退
1.影响机制:卵巢功能不健全或已衰退的女性,其体内的激素水平失衡,如雌激素、孕激素等分泌异常。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生长和维持有重要作用,孕激素则有助于维持妊娠的稳定。当卵巢功能异常时,子宫内膜的正常周期性变化受到干扰,胚胎着床和发育的环境异常,容易引发葡萄胎。例如,卵巢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等调节物质失衡,影响了卵泡的正常发育和排卵,进而影响整个生殖内分泌环境,增加葡萄胎发生几率。
2.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尤其是更年期前后的女性,卵巢功能不健全的情况更为常见,这部分人群葡萄胎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二)妊娠相关激素异常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正常妊娠时,hCG由胚胎滋养细胞分泌,对维持妊娠起重要作用。而葡萄胎时,滋养细胞过度增生,hCG分泌量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同期水平,且持续高水平。异常升高的hCG可能通过影响子宫内膜和卵巢等组织的功能,导致葡萄胎的发生发展。例如,过高的hCG可能干扰了正常的激素调节通路,使得滋养细胞异常增殖。
2.雌激素:葡萄胎时,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升高,且持续时间较长。高水平的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形态上表现为葡萄样改变,这也是葡萄胎子宫增大等表现的一个重要原因。雌激素的异常升高与滋养细胞的过度增殖和绒毛的水肿等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四、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相关病毒:有研究提示,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与葡萄胎的发生有关,如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病毒感染可能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例如,EB病毒可能通过干扰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使得滋养细胞异常增殖,增加葡萄胎发生的风险。但目前关于EB病毒与葡萄胎确切的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多深入研究来证实。
2.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生活中密切接触病毒的机会,如在人群密集场所、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感染相关病毒的风险增加,可能间接增加葡萄胎的发生风险。
(二)原虫感染
1.相关原虫:一些原虫感染也被怀疑与葡萄胎有关,如疟原虫等。原虫感染可能通过影响女性的生殖系统内环境,导致滋养细胞的异常变化。例如,原虫感染可能引起炎症反应,炎症因子的释放可能干扰滋养细胞的正常功能,使得绒毛组织发生水肿、增殖等葡萄胎的病理改变。但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探索。
五、其他因素
(一)既往葡萄胎史
1.复发风险:有过葡萄胎病史的女性,再次发生葡萄胎的风险明显增加。第一次葡萄胎妊娠后,再次妊娠发生完全性葡萄胎的风险约为1%-2%,发生部分性葡萄胎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也高于无葡萄胎史的女性。其机制可能与子宫内环境的改变、滋养细胞残留等有关。第一次葡萄胎妊娠后,子宫内可能存在一些不利于正常妊娠的因素,如滋养细胞的异常记忆等,使得再次妊娠时葡萄胎发生的概率升高。
2.与病史的关系:既往有葡萄胎病史的女性,在再次妊娠前需要进行密切的监测,包括hCG的监测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葡萄胎复发情况。
(二)环境因素
1.化学物质接触: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某些农药、工业化学品等,可能增加葡萄胎的发生风险。例如,一些研究发现接触有机氯农药的人群,葡萄胎的发生率高于未接触人群。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影响细胞的遗传物质等途径,导致滋养细胞的异常增殖和绒毛组织的病变。
2.辐射暴露:大剂量的辐射暴露可能增加葡萄胎的发生风险。例如,接受过腹部放疗的女性,其发生葡萄胎的概率可能升高。辐射可能导致细胞的染色体损伤、基因表达异常等,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引发葡萄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