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有不同症状表现,受不可控和可控因素影响,可通过影像学和血管检查诊断,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来预防。
缺血性脑卒中
定义: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坏死或软化。
发病机制: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例如,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流逐渐减少,当完全闭塞时就会引发相应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出血性脑卒中
定义: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溢出血管外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神经功能缺损。
发病机制:常见病因有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血压突然升高时,血管破裂出血;另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也可引发出血性脑卒中。
脑中风的症状表现
缺血性脑卒中:
一般症状:患者可能突然出现一侧面部、手臂或腿部麻木,尤其是单侧;突然发生口角歪斜、流口水;言语不清,不能流利表达自己的意思或理解他人话语;一侧或双侧视力障碍,视物模糊或失明;头晕,伴有恶心、呕吐等。
不同血管受累表现:如果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可能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如果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可出现眩晕、平衡失调、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
出血性脑卒中:
一般症状:多在活动中突然起病,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常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头痛往往比较剧烈,是因为血液刺激脑膜和颅内压升高所致;随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比如基底节区出血可出现三偏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
脑中风的危险因素
不可控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发生病变的概率增加,55岁以上人群脑中风发病率明显升高。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更容易发生。
性别:男性患脑中风的风险略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风险会有所上升,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
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脑中风,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会增加,这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能家族中存在某些易导致脑血管病变的基因等。
可控因素
高血压:是脑中风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过高压力,导致血管壁损伤,容易发生动脉硬化、破裂等。研究表明,血压越高,脑中风的发病风险越高。
高血脂: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血管狭窄,血流受阻,增加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还会影响血液的黏稠度等,容易引发脑血管病变,增加脑中风的发病几率。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脑中风风险。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血脂紊乱,还会增加血液凝固性等,从而增加脑中风发生的可能性。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血糖代谢紊乱等,这些都不利于脑血管健康,容易引发脑中风。
脑中风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检查方法,发病后可迅速显示脑内高密度出血灶,有助于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发现较小的脑梗死灶等优于CT。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数小时内,MRI即可发现病灶,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敏感性很高。对于出血性脑卒中,MRI也能清晰显示出血部位等情况。
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范围等,还能发现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病变,但该检查是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等情况,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筛查脑血管狭窄等有一定帮助,而且是无创检查。
脑中风的预防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物的摄入,蔬菜每天应摄入400-500克,水果200-300克,全谷物占主食的1/3左右。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饱和脂肪每日摄入量应少于总热量的10%,胆固醇每日摄入量应少于300毫克。例如,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4-6公里/小时)、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如每周进行2-3次的肌肉力量训练,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调整,避免过度运动。
戒烟限酒:严格戒烟,避免二手烟暴露;男性饮酒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1克酒精相当于10毫升白酒或25毫升黄酒或100毫升啤酒)。
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主张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用药。
高血脂:根据血脂异常的类型和患者的危险分层,合理使用降脂药物,使血脂达标。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对于高危患者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中危患者控制在2.6mmol/L以下等。同时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等。
糖尿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4.4-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等。要定期监测血糖,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健康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头颅影像学检查等项目,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的迹象,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