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常见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青春期,女性多见。其发病机制涉及神经血管机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被激活、皮层扩散性抑制),诱发因素有生活方式因素(饮食、睡眠、精神)和其他因素(环境、内分泌),临床分型有有先兆、无先兆及特殊类型,诊断依据IHS标准及辅助检查,需与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颅内占位性病变等鉴别。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神经血管机制
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被激活是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颅内血管周围的三叉神经末梢释放神经肽,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这些神经肽会导致血管扩张、血浆蛋白渗出等炎症反应,进而引发头痛等一系列症状。例如,CGRP可以引起硬脑膜血管扩张,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导致无菌性炎症,从而参与偏头痛的发作过程。
皮层扩散性抑制(CSD)也是偏头痛发病机制的一个关键因素。CSD是指大脑皮层神经元发生的一种电活动抑制波,以每秒1~3毫米的速度缓慢扩散,它可以影响脑血流、神经递质释放等多种生理过程,进而触发偏头痛的发作。研究发现,CSD可以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引发后续的神经血管反应,导致偏头痛的发生。
偏头痛的诱发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某些食物可能诱发偏头痛,如富含酪胺的奶酪、含有亚硝酸盐的肉类(如香肠、火腿等)、含有苯乙胺的巧克力以及含有谷氨酸钠的食品添加剂等。此外,过多摄入咖啡因,在突然停止饮用含咖啡因饮料时也可能诱发偏头痛。例如,有研究表明,经常大量饮用咖啡的人,若突然减少咖啡摄入,约有部分人会出现偏头痛发作。
睡眠: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是偏头痛常见的诱发因素。长期熬夜、倒班工作等导致睡眠周期紊乱的情况,会增加偏头痛的发作风险。对于儿童来说,睡眠不足可能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平衡,从而更容易引发偏头痛;而对于成年人,睡眠障碍会打乱神经血管的调节机制,诱发偏头痛发作。
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与偏头痛的发生密切相关。当人体处于紧张状态时,会释放如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影响血管和神经的功能,导致偏头痛发作。例如,学生在考试期间、职场人士面临重大工作压力时,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往往会增加。
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强光、噪音、气味等环境刺激可能诱发偏头痛。例如,强烈的光线刺激会通过视网膜-神经传导通路影响大脑皮层的功能,引发偏头痛;嘈杂的噪音环境会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导致血管和神经功能紊乱,从而诱发偏头痛。
内分泌因素:偏头痛在女性中的高发与内分泌变化密切相关。月经前期、月经期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波动是女性偏头痛发作的重要诱因之一;妊娠期偏头痛发作情况会有所变化,部分女性在妊娠期偏头痛发作频率降低,但也有部分女性在妊娠期偏头痛发作增多;绝经后女性偏头痛的发作频率一般会降低,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偏头痛的临床分型
有先兆的偏头痛
先兆期:最常见的是视觉先兆,如眼前出现闪烁的光点、暗点、视物变形等,也可能出现躯体感觉先兆,表现为一侧面部或肢体的麻木、刺痛等,先兆症状一般持续5~20分钟,最长不超过60分钟。
头痛期:在先兆症状同时或随后出现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疼痛部位多为额颞部,可扩展至整个头部,疼痛程度为中重度,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
无先兆的偏头痛
这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约占偏头痛患者的80%。头痛前无明显的先兆症状,多为双侧搏动性头痛,疼痛程度中等或重度,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头痛持续时间一般为4~72小时。
特殊类型的偏头痛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较少见,头痛发作后出现同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最常受累,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等,可持续数天至数周,然后逐渐恢复。
偏瘫型偏头痛: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两种类型,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多有阳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散发性偏瘫型偏头痛则没有明显家族史。发作时先出现头痛,随后或同时出现对侧肢体的偏瘫,头痛缓解后偏瘫也逐渐恢复。
基底型偏头痛:多见于儿童和女性,先兆症状多累及脑干和(或)双侧枕叶,表现为眩晕、复视、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双侧肢体麻木及无力、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等,先兆症状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然后出现枕部搏动性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偏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国际头痛协会(IHS)的诊断标准:对于有先兆的偏头痛,诊断需要满足以下要点:至少有2次发作符合先兆症状标准;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特征;排除其他可引起头痛的疾病。对于无先兆的偏头痛,诊断需要至少有5次发作,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特征,并且排除其他可引起头痛的疾病。在诊断过程中,详细的病史采集非常重要,包括头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性质、伴随症状、诱发及缓解因素等。
辅助检查:一般情况下,偏头痛的辅助检查无特异性异常,但为了排除其他疾病,可能会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等。对于一些不典型的偏头痛患者,还可能会进行脑电图检查,以排除癫痫等疾病,但偏头痛患者的脑电图一般无特异性癫痫样放电。
鉴别诊断
紧张型头痛:紧张型头痛通常为双侧紧箍样非搏动性头痛,疼痛程度多为轻至中度,一般不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而偏头痛多为单侧搏动性头痛,中重度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
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是一种较少见的、严重的单侧头痛,疼痛性质为爆炸性、钻痛,疼痛部位多位于眼眶周围,发作频率较偏头痛高,常在夜间发作,每次发作持续15~180分钟,可伴有同侧眼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等自主神经症状,而偏头痛的疼痛部位、发作频率等与丛集性头痛有明显差异。
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颅内血肿等颅内占位性病变也可引起头痛,但其头痛多为进行性加重,常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偏瘫、失语、视野缺损等,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可明确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