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疫苗接种后有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局部有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等,全身有发热、哭闹不安、食欲减退等,过敏体质儿童接种风险高易现过敏反应,患有基础疾病儿童接种需密切观察,接种前后要密切关注儿童情况,异常及时处理。
一、局部不良反应
(一)注射部位疼痛
发生情况:较为常见,多数儿童在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注射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觉,一般是轻度或中度疼痛。从临床研究来看,约有一定比例(具体比例因疫苗种类和研究不同有所差异,例如部分研究显示约20%-30%)的接种者会出现此情况。
影响因素:与个体对疼痛的敏感程度有关,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相对不完善,可能对疼痛的感知相对更明显,但也存在个体差异;疫苗本身的特性也可能有一定影响,不同厂家生产的手足口病疫苗在注射时对局部组织的刺激程度略有不同。
(二)注射部位红肿
发生情况:也较为常见,接种后注射部位会出现红肿现象,一般红肿范围较小,多为轻度红肿。研究表明,约10%-20%的接种者会出现这种情况。
影响因素:个体的免疫反应不同,免疫反应相对较强的接种者可能更容易出现红肿;注射时的操作规范程度也有影响,如果注射过程中消毒不严格或者进针角度、深度等不合适,也可能加重局部红肿的情况;儿童的皮肤薄嫩,相对成人更容易出现红肿表现。
(三)注射部位硬结
发生情况:相对前两者发生率稍低,部分接种者会出现注射部位硬结,一般硬结较小,可通过触摸感知到。大约5%-10%的接种者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影响因素:与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情况有关,儿童的局部血液循环相对成人可能稍慢,组织修复能力也有差异,所以儿童出现硬结的情况可能相对成人有一定不同;疫苗成分在局部的吸收情况也会影响硬结的形成,如果疫苗吸收不完全,就可能导致硬结产生。
二、全身不良反应
(一)发热
发生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全身不良反应,多数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少数可能出现中度发热,体温在38.5℃-39℃之间。据统计,约15%-25%的接种者会出现发热情况。
影响因素: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接种疫苗后的免疫反应相对更明显,所以儿童出现发热的比例可能相对成人稍高;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发热情况也有差异,婴幼儿相对学龄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发热且体温波动可能稍大;疫苗本身的免疫原性也会影响发热情况,免疫原性较强的疫苗可能更容易引起发热反应。
处理建议:对于低热的儿童,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适当减少衣物、多喝温水等,通过增加散热来降低体温;如果是中度发热,在物理降温的同时,需密切观察儿童精神状态等情况,一般不需要急于使用退热药物,但如果儿童出现精神萎靡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二)哭闹不安
发生情况:在婴幼儿群体中较为常见,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约10%-15%的婴幼儿可能出现哭闹不安的情况。
影响因素:婴幼儿无法用语言表达自身感受,接种疫苗后身体的不适(如局部疼痛、发热等)会通过哭闹来表现;环境的变化、对陌生接种场景的不适应等也可能加重哭闹不安的情况;年龄越小的婴幼儿,这种表现可能越明显,因为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更弱。
应对措施:家长应多安抚婴幼儿,通过轻柔的抚摸、轻声的安慰等方式缓解其不安情绪;要密切关注婴幼儿的整体状态,如果哭闹持续不缓解且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高热不退、精神极度差等,需及时就医检查。
(三)食欲减退
发生情况:部分接种者会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大约有5%-10%的儿童在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会出现这种情况。
影响因素:接种疫苗后身体的不适反应,如发热、局部疼痛等会影响儿童的食欲;儿童的心理因素也有一定影响,接种时的紧张、害怕等情绪可能导致食欲减退;不同年龄儿童的食欲减退表现也不同,学龄前儿童可能更明显表现为不想进食,而学龄儿童可能只是进食量减少。
改善方法:家长可以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次喂养,避免强迫儿童进食,营造轻松的用餐环境,以逐渐改善儿童的食欲情况。如果食欲减退持续时间较长且儿童出现体重下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存在其他问题。
三、特殊人群情况
(一)过敏体质儿童
风险及表现:过敏体质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出现的过敏表现有皮肤瘙痒、出现皮疹(可从局部红肿发展为全身皮疹)、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严重过敏反应表现。从临床数据来看,过敏体质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发生过敏相关不良反应的概率比非过敏体质儿童高2-3倍。
应对建议:在接种前,家长应详细告知医生儿童的过敏史,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情况。接种后要在接种场所观察30分钟-60分钟,以便及时发现过敏反应并进行处理。如果出现过敏表现,需立即就医进行抗过敏等相应治疗。
(二)患有基础疾病儿童
心血管系统基础疾病儿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系统基础疾病的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因为疫苗接种可能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身体应激状态,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儿童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潜在风险。一般建议在病情稳定期,由医生评估后谨慎接种,并在接种后加强心电监护等。
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儿童:患有哮喘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咳嗽加重、喘息发作等情况。疫苗接种引起的免疫反应可能刺激呼吸道,诱发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发作。接种前需告知医生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控制情况,接种后密切关注儿童呼吸状态,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处理。
免疫系统疾病儿童:本身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免疫反应较为复杂,可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也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波动。这类儿童接种前需由免疫科医生和预防接种医生共同评估,根据具体病情判断是否接种以及接种后的监测方案。
总之,手足口病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表现形式,不同个体的反应存在差异,在接种前后都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