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梢神经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末梢神经损害总称,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见病因有营养代谢障碍、中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并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补充营养、脱离中毒环境、治疗感染和自身免疫病,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及康复治疗等。
一、末捎神经炎是什么
末梢神经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末梢神经损害的总称,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二、常见病因
1.营养代谢障碍
年龄因素: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退等原因,更容易出现营养吸收不良,从而引发营养代谢性末梢神经炎。例如,长期素食的老年人可能缺乏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是神经代谢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缺乏时易导致末梢神经炎。
疾病因素: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状态会影响神经的代谢和血管供应,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神经纤维变性、断裂等,进而导致末梢神经炎,这在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中较为常见。
2.中毒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末梢神经炎,如长期大量使用异烟肼等抗结核药物,异烟肼会干扰维生素B6的代谢,而维生素B6与神经递质的合成密切相关,缺乏时可引发末梢神经炎。不同年龄段对药物中毒的易感性可能不同,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较差,使用某些药物时更需谨慎。
化学物质接触:长期接触铅、汞、砷等重金属以及有机磷农药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损害神经组织,引起末梢神经炎。例如,在一些职业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如从事蓄电池生产的工人长期接触铅,就有较高的患末梢神经炎风险。
3.感染
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麻风杆菌感染等。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病毒可侵犯神经,导致神经炎症。对于儿童来说,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病毒后发生末梢神经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麻风杆菌感染主要侵犯周围神经,可引起肢体末端的感觉异常等末梢神经炎表现。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波及末梢神经,如败血症等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可损害神经。
4.自身免疫性疾病
性别与自身免疫:女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中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可引起末梢神经的免疫性损伤。该疾病可导致神经根、外周神经损害,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等末梢神经炎的表现。
疾病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可攻击周围神经组织,引发末梢神经炎。患者的年龄、病情活动程度等都会影响末梢神经炎的发生和发展。
三、临床表现
1.感觉障碍
不同年龄表现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但会出现肢体末端的不适感,如哭闹不安,可能与肢体的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有关。成人则可明确描述为手足部位的针刺感、蚁走感、烧灼感等。感觉障碍通常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即从手指或脚趾向近端发展的对称性感觉减退或消失。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发凉、苍白、发绀、出汗异常(多汗或无汗)等表现。例如,患者的肢体皮肤可能比正常情况更凉,出汗情况与正常相比有明显异常,这与末梢神经对血管和汗腺调节功能障碍有关。
2.运动障碍
肌肉力量改变:表现为肢体远端肌肉无力,严重时可出现肌肉萎缩。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行走不稳、肢体活动不灵活等情况,而成人可能表现为持物无力、上下楼梯困难等。肌肉力量的减弱是由于末梢神经受损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功能。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感觉检查:通过触觉、痛觉等检查,确定感觉障碍的范围和程度,判断是否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对于儿童,可通过观察其对刺激的反应来进行初步的感觉检查,如用棉花轻触儿童手足,观察其是否有相应反应。
运动功能检查:检查肢体的肌力、肌张力等,了解肌肉运动功能情况。例如,测试握力、肢体的屈伸力量等,以评估运动障碍的程度。
2.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血糖、维生素B族含量、自身抗体等检测。血糖检测用于排查糖尿病相关的末梢神经炎;维生素B族含量测定可了解是否存在营养代谢性因素;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相关的末梢神经炎。不同年龄患者的血液检查指标参考范围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各项指标需与儿童正常参考值范围进行对比。
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等异常,有助于明确末梢神经受损的情况,对末梢神经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针对营养代谢障碍:对于营养缺乏引起的末梢神经炎,应补充相应的营养物质,如补充B族维生素等。老年人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B族维生素食物的摄入,如谷类、豆类、肉类等;糖尿病患者则需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减少高血糖对神经的进一步损害。
脱离中毒环境:对于中毒引起的末梢神经炎,应立即让患者脱离中毒环境,并根据中毒物质的种类进行相应处理,如使用解毒剂等。对于儿童,要确保迅速脱离可能的中毒源,避免再次接触有毒物质。
治疗感染性疾病: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如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儿童使用抗感染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安全性。
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末梢神经炎,可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类型,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2.对症支持治疗
缓解症状: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的修复。对于有疼痛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但需注意儿童和老年人对止痛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避免过度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等造成影响的药物。
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功能锻炼等康复措施,有助于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儿童可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锻炼,成人则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如进行手部的抓握训练、腿部的行走训练等,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