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治疗包含一般治疗(维持生命体征、呼吸道管理)、溶栓治疗(把握适应证禁忌证、选用合适溶栓药物)、抗血小板治疗(选择合适药物)、神经保护治疗(用对应药物及考虑特殊人群)、康复治疗(选合适时机、用多样方法)、外科治疗(明确手术适应证及考虑特殊人群风险)等多方面,各方面需综合评估患者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一、一般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
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根据病情可给予吸氧等支持措施,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一般要求血氧饱和度≥94%),保障脑的氧供。对于老年患者,需密切监测呼吸频率、深度等变化,因为老年人呼吸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出现呼吸相关问题。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要谨慎控制血压,避免血压过高加重脑水肿,但也不能过低影响脑灌注,一般将收缩压控制在18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100mmHg以下,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基础血压情况,比如本身有慢性高血压的患者,血压不能降得过低,以免出现脑灌注不足。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出入量、血生化等指标调整补液量和电解质补充。例如,脑梗塞患者可能因摄入减少、呕吐等原因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需要检测血钠、血钾、血氯等指标,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水电解质平衡的维持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患者的内环境调节能力相对较差。
2.呼吸道管理
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有咳痰困难的患者,可采用吸痰等措施。老年患者由于咳嗽反射减弱,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和肺部感染,所以更要加强呼吸道管理。有吸烟史的患者,要劝导其戒烟,因为吸烟会加重呼吸道炎症和痉挛,不利于呼吸道通畅和肺部健康。
二、溶栓治疗
1.溶栓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一般要求患者年龄在18-80岁之间,脑梗塞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对于静脉溶栓的rt-PA)或6小时内(对于尿激酶等),脑梗塞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如NIHSS评分≥4分),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要根据其身体状况综合评估,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更多基础疾病,在评估禁忌证时要更加严格。女性患者在溶栓时要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因为月经期间凝血功能可能有一定变化,但一般不是溶栓的绝对禁忌证,不过需要在评估时充分考虑。
禁忌证:有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近2-4周有严重躯体外伤史、近1周有在不能压迫止血部位的大血管穿刺史、有活动性内出血、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5mmHg)、血小板计数<100×10/L等。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且控制不佳的患者,在评估禁忌证时要格外谨慎,因为这些患者发生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可能更高。
2.溶栓药物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等。rt-PA是通过激活内源性纤溶系统,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尿激酶则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溶解血栓。但溶栓治疗有发生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进行操作。
三、抗血小板治疗
1.药物选择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对于大多数无禁忌证的脑梗塞患者,一般在发病后尽早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例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则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阻断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胃肠道反应等情况,因为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可能下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可选择对胃肠道刺激相对较小的药物或采取保护胃黏膜等措施。对于有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在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时要权衡缺血和出血的风险,比如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要谨慎,可以选择氯吡格雷等,同时监测大便潜血等情况。
四、神经保护治疗
1.常用药物及作用机制
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丁苯酞可以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神经保护治疗的药物选择和剂量可能需要调整,比如儿童患者一般不使用这些神经保护药物,而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可能减退,需要注意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神经保护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
五、康复治疗
1.康复时机
一般在患者病情稳定后,48小时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康复时机的选择要更加谨慎,需要在评估其身体状况后进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病情稳定后要逐步开展康复,避免过早进行高强度康复导致患者身体不耐受。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康复治疗要兼顾认知功能的训练,比如通过认知训练游戏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认知功能。
2.康复方法
康复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如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作业治疗(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言语治疗(对于有言语障碍的患者)等。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改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范围。作业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如穿衣、进食等方面的训练。对于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要根据其特点进行调整,比如女性患者可能在康复训练中更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训练,老年患者则要注重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六、外科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对于大面积脑梗塞导致颅内压明显增高,有脑疝形成趋势的患者,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等外科手术治疗。例如,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等颅内压增高表现,且头颅CT显示大面积脑梗塞伴有中线结构移位等情况时,需要考虑外科手术。对于老年患者,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其手术耐受性,比如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心肺储备功能较差,手术风险更大。对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如严重心脏病、糖尿病等)的患者,外科手术要更加谨慎,可能需要在多学科协作下进行评估和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