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类型,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发病机制主要是血管内血栓形成,与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等相关;脑卒中分缺血性和出血性,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脑梗塞症状相对缓慢起病,部分有TIA表现,不同部位梗塞症状各异,老年人、儿童等表现有差异;出血性脑卒中起病急骤,常见头痛、呕吐等症状。脑梗塞头颅CT早期可能无异常,24小时后见低密度灶,MRI更敏感;出血性脑卒中CT见高密度灶。脑梗塞超早期符合指征可溶栓,否则抗血小板等治疗,不同年龄、基础疾病患者治疗有调整;出血性脑卒中据出血量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同脑梗塞,不同性别、生活方式、有病史患者治疗需注意相关情况。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脑梗塞
脑梗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得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发病机制是血管内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如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的血栓,可导致供应脑组织的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使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增大,当斑块破裂后,血小板等成分会在局部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这种情况在有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更为常见,因为这些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2.脑卒中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梗塞等,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引起,如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因为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壁变性,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剧烈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除了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加,脑血管的弹性等会发生变化,患病风险增加)、性别(男性患脑卒中的风险相对略高一些,但女性在绝经后风险也会上升)等因素外,生活方式也很重要,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如冠心病、心房颤动等)的人群,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也会显著升高。
二、临床表现
1.脑梗塞
症状相对较为缓慢起病,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表现,如短暂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但很快缓解。脑梗塞发生后,根据梗塞部位和范围不同,症状各异。如果是大脑中动脉梗塞,可能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如果是小脑梗塞,可能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平衡障碍、共济失调等。一般在发病后数小时至1-2天内症状达到高峰。
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老年人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症状可能更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儿童发生脑梗塞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因素有关,表现可能更急骤,且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塞,可能合并有糖尿病相关的代谢紊乱对神经等的影响,症状可能更复杂。
2.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属于其中一种)表现如上述脑梗塞的部分表现,而出血性脑卒中起病更急骤,往往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常见症状有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例如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随即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意识不清等。不同性别的脑卒中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没有本质差异,但女性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孕期、围绝经期等,由于激素水平等变化,脑卒中的发生及表现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脑卒中,其临床表现可能会因为基础疾病的存在而有所不同,比如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塞,可能栓子来源不同,症状表现也有其特点。
三、影像学检查
1.脑梗塞
头颅CT在发病早期(24小时内)可能无明显异常,24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脑梗塞的诊断更敏感,在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病灶,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能更早地发现缺血半暗带,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脑梗塞发病后1-2小时,MRI-DWI就可能显示出高信号的梗死灶。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在细节上有差异,老年人由于脑萎缩等因素,可能需要更仔细地鉴别;儿童脑梗塞的影像学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判断。
2.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在头颅CT上表现为高密度病灶,能够迅速明确诊断。对于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鉴别,影像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影像学表现本身不会有本质区别,但生活方式相关的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脑卒中的类型和预后,从而间接影响影像学表现的解读。有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其影像学表现可能与首次发病有所不同,需要结合既往病史进行综合分析。
四、治疗原则
1.脑梗塞
强调早期治疗,超早期(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等,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不符合溶栓的患者,可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例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在不同年龄患者中,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可能需要调整,儿童脑梗塞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脑梗塞时需要同时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脑梗塞的损伤。
2.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根据出血量等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少量出血可采取保守治疗,如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大量出血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如上述脑梗塞的治疗原则。不同性别的患者在治疗中可能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发生脑卒中,治疗药物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对胎儿或自身的影响;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治疗后需要指导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预防再次脑卒中的发生。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脑卒中时,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相关药物与脑卒中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