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与湿疹在定义概念、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特应性皮炎具遗传过敏素质,不同年龄表现不同,伴特应性疾病表现,发病与遗传、免疫、屏障功能障碍相关,诊断依标准,治疗重保湿、分阶段用药及特殊人群考虑;湿疹由内外因素致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不同类型表现异,发病以Ⅳ型超敏反应为主,诊断据特点,治疗同需保湿,外内用药及特殊人群有相应考虑。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内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外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
临床表现差异
特应性皮炎
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婴儿期多在出生后2-3个月发病,好发于面部、头皮,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明显,搔抓后可出现糜烂、结痂等,剧烈瘙痒。儿童期可分为湿疹型和痒疹型,湿疹型多见于四肢屈侧,如肘窝、腘窝,表现为淡红色浸润性斑片,表面干燥、粗糙、覆有少许鳞屑;痒疹型好发于四肢伸侧,为坚实、干燥的小丘疹。青年及成人期皮疹多为局限性苔藓样变,好发于肘窝、腘窝、颈部、眼睑、四肢躯干等部位,皮肤增厚、粗糙、皮嵴隆起,呈苔藓化改变,瘙痒剧烈,常因搔抓而加重。
伴随症状:常伴有其他特应性疾病表现,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皮肤往往比较干燥,皮肤屏障功能检测显示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等。
湿疹
不同类型表现: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水疱,疱破后呈糜烂面,有明显渗出;亚急性湿疹是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皮损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量的丘疱疹、水疱及糜烂;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脱屑、色素沉着等,病变多局限,境界清楚。
伴随症状:一般无明显的特应性疾病相关表现,皮肤干燥程度相对特应性皮炎可能稍轻,但也有部分患者皮肤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屏障功能异常。
发病机制区别
特应性皮炎
遗传因素:有明确的遗传倾向,相关基因如FLG(丝聚蛋白基因)突变较为常见,FLG基因突变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使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外界过敏原等更容易侵入皮肤,引发免疫反应。
免疫异常: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占主导,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IL-4、IL-5、IL-13等增多,促进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参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过程,同时还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导致皮肤炎症反应。
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角质层中丝聚蛋白缺乏或功能异常,使皮肤屏障结构和功能受损,皮肤保水能力下降,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减弱,容易引发炎症和过敏反应。
湿疹
免疫反应:主要是由Ⅳ型超敏反应参与,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抗原进入机体后,激活T细胞,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引起皮肤炎症反应,同时也有Th1细胞等参与,但与特应性皮炎相比,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相对没有那么突出。
内外因相互作用:内在因素如神经精神因素(长期紧张、焦虑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功能,导致湿疹的发生或加重;外在因素如接触某些过敏原(花粉、尘螨等)、刺激性物质(肥皂、洗涤剂等)可直接刺激皮肤,引起炎症反应,同时也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引发湿疹。
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特应性皮炎
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如Hanifin和Rajka诊断标准,包括必须具备的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主要标准有皮肤干燥史、典型的皮疹形态和分布(婴儿期头面部、四肢伸侧;儿童期和成人期的屈侧苔藓化);次要标准包括干皮症、鱼鳞病、掌纹症、非特异性手足皮炎、身体屈侧湿疹样皮炎、即刻型皮肤点刺试验阳性(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血清总IgE升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鉴别诊断:需与婴儿脂溢性皮炎鉴别,婴儿脂溢性皮炎多在出生后3个月内发病,皮疹好发于头皮、面部,为油腻性红斑鳞屑,无明显渗出,瘙痒较轻。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单一,去除接触物后皮疹很快消退。
湿疹
诊断标准: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发病部位等综合判断。急性湿疹以多形性皮疹、渗出倾向、对称分布、剧烈瘙痒为特点;亚急性湿疹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慢性湿疹以皮肤肥厚、苔藓样变为主。
鉴别诊断:需与特应性皮炎鉴别,湿疹一般无明显的遗传过敏背景,无特定的好发部位分布特点,与特应性疾病的关联不如特应性皮炎紧密。与神经性皮炎鉴别,神经性皮炎先有瘙痒后出现皮疹,皮疹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苔藓化明显,好发于颈部、肘部、骶尾部等部位,无渗出倾向。
治疗原则差异
特应性皮炎
基础治疗:皮肤保湿是关键,使用保湿剂可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减少经表皮水分丢失,如凡士林、尿素霜等。对于婴儿患者,要选择温和的婴儿专用保湿产品。
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根据不同阶段选择,急性期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慢性期可选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乳膏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系统药物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物止痒,如西替利嗪等;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对于合并有其他特应性疾病的患者,要综合治疗相关疾病。
特殊人群考虑:婴儿患者皮肤薄嫩,用药时要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长时间大面积外用。儿童患者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药物剂量。成人患者要注意药物的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
湿疹
基础治疗:同样需要皮肤保湿,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减少使用碱性强的肥皂等。
药物治疗:急性湿疹渗出明显时处理同特应性皮炎的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外用药物选择类似,但相对特应性皮炎,在药物强度选择上可能根据病情适当调整。系统药物治疗也是以抗组胺药物止痒为主,如氯雷他定等。对于由内在因素引起的湿疹,如精神紧张导致的,需要配合心理调节等治疗。
特殊人群考虑:婴儿湿疹患者用药需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天然、温和的药物。老年湿疹患者皮肤干燥更为明显,保湿更为重要,同时要注意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如合并糖尿病时,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生长,可能加重湿疹继发感染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