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瘤是卵巢内含液体或半固体物质的囊性肿物,分浆液性等类型,发病与遗传、内分泌、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相关,有腹部肿块、腹痛等表现,可通过B超等检查诊断,良性者小无症状可观察,大等情况需手术,恶性者手术、化疗等治疗,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定期体检、遗传咨询等预防。
一、定义与分类
卵巢囊肿瘤是卵巢肿瘤的一种,是指卵巢内形成含有液体或半固体物质的囊性肿物。根据组织学类型可分为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浆液性囊腺瘤多为单侧,球形,大小不等,表面光滑,囊性;黏液性囊腺瘤一般体积较大或巨大,多为单侧,表面光滑,切面为多房,囊内充满胶冻样黏液;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内生长,形成含有陈旧性血性液体的囊肿。
二、发病原因
(一)遗传因素
部分卵巢囊肿瘤具有遗传倾向性,例如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卵巢囊肿瘤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普通人群患病几率更高。不同类型的卵巢囊肿瘤遗传模式有所差异,一些遗传性综合征相关基因的突变与卵巢囊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与上皮性卵巢癌等有一定关联,而这类肿瘤可能包含囊肿瘤的情况。
(二)内分泌因素
女性内分泌紊乱可能参与卵巢囊肿瘤的形成。雌激素长期刺激可能导致卵巢组织异常增生形成囊肿。在生育期女性中,内分泌变化较频繁,若内分泌失调,如排卵障碍等情况,可能使卵巢组织不断增生、修复,增加囊肿瘤发生风险。另外,过量服用某些含有激素的保健品或药物,也可能干扰正常内分泌,诱发卵巢囊肿瘤。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与卵巢囊肿瘤发病相关。例如长期高脂饮食,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平衡,可能导致激素水平异常,进而影响卵巢功能,增加囊肿瘤发生可能;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状态,导致卵巢功能紊乱,增加患病几率;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对卵巢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卵巢囊肿瘤的发病风险。
(四)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也是可能的诱因之一,如接触某些化学污染物,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和细胞代谢,进而作用于卵巢,促使囊肿瘤形成。另外,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长期暴露,也可能损伤卵巢组织,增加患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腹部肿块:患者自己可摸到下腹有肿块,有的可伴有下坠感。如果是较大的卵巢囊肿瘤,可能在腹部外观上有明显隆起。
2.腹痛:一般肿瘤无并发症时,疼痛不明显。当出现蒂扭转、破裂、感染等并发症时,会引起剧烈腹痛。例如蒂扭转时,患者突然发生一侧下腹剧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甚至休克;囊肿破裂时,会出现剧烈腹痛伴腹膜炎症状。
3.月经紊乱: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改变、经量增多或减少等情况。这是因为卵巢囊肿瘤影响了卵巢的正常内分泌功能,干扰了激素的正常分泌和调节,从而影响月经周期和经量。
4.压迫症状:巨大的卵巢囊肿瘤可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排便困难等。
(二)不同类型表现差异
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多为单侧生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才出现上述腹部肿块等表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除了有类似上述的腹部肿块、腹痛等表现外,还往往伴有痛经,且痛经呈进行性加重,这是因为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内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而且这种疾病还可能影响生育,导致不孕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是初步筛查卵巢囊肿瘤的常用方法。通过B超可以清晰地看到卵巢内囊性肿物的大小、形态、囊壁情况等。能初步判断肿瘤是单纯性囊肿还是混合性囊肿等,还可观察肿物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例如,B超下浆液性囊腺瘤多表现为单房、壁薄的无回声区;黏液性囊腺瘤多为多房、壁厚的无回声区,内可见分隔;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多表现为壁较厚、内有密集光点的囊性肿物。
2.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卵巢囊肿瘤,CT和MR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CT能更好地显示肿物的边界、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对于判断卵巢囊肿瘤的性质、有无恶变等有重要价值,尤其在鉴别卵巢囊肿瘤的良恶性方面有一定优势。
(二)肿瘤标志物检查
1.CA12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常升高,但在卵巢囊肿瘤的诊断中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能轻度升高,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CA125也可能有不同程度升高,但一般不如恶性肿瘤升高明显。
2.CEA:黏液性囊腺瘤患者血清CEA可能升高,可作为黏液性囊肿瘤诊断和病情监测的参考指标之一。
3.AFP:内胚窦瘤患者AFP显著升高,对该类特殊类型的卵巢囊肿瘤有特异性诊断意义。
(三)腹腔镜检查
通过腹腔镜可以直接观察卵巢情况,看到囊肿的外观、性质等,还可以在直视下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这是一种有创但诊断准确性较高的方法。
五、治疗原则
(一)良性卵巢囊肿瘤的治疗
1.观察等待: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良性卵巢囊肿瘤,尤其是绝经前女性的单纯性囊肿,可定期进行B超等检查观察肿物变化。因为部分小的良性囊肿可能会自行消退。
2.手术治疗:当囊肿较大(直径大于5-6cm等情况)、有症状(如引起腹痛等)或怀疑有恶变可能时,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尽量保留卵巢正常组织;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的患者,也可考虑患侧附件切除术等。
(二)恶性卵巢囊肿瘤的治疗
1.手术治疗:是恶性卵巢囊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需尽量切除原发肿瘤及转移灶,进行全面的手术分期,如对盆腔、腹腔进行探查,切除肿大的淋巴结等。
2.化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术后常需要进行化疗,以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风险。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如铂类联合紫杉醇等化疗方案常用于上皮性卵巢癌的化疗。
3.靶向治疗等:对于一些有特定靶点的恶性卵巢囊肿瘤,还可能采用靶向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
六、预防措施
(一)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适当的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戒烟限酒,避免长期处于不良生活环境中。
(二)定期体检
育龄期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B超等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卵巢囊肿瘤等妇科疾病。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尤其是有卵巢囊肿瘤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加强监测,可缩短体检间隔时间。
(三)遗传咨询
对于有卵巢囊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携带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的高危人群,应进行遗传咨询。了解自身的遗传风险,必要时可进行基因检测等,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和监测措施,如更早开始定期体检、考虑预防性手术等(需在专业医生评估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