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长粉刺的原因包括皮脂腺分泌过多(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微生物感染(痤疮丙酸杆菌、马拉色菌参与);去掉脸上粉刺的方法有一般治疗(包括皮肤清洁、饮食调整、作息调整、心理调节)、药物治疗(外用维A酸类、过氧苯甲酰、抗生素类,口服抗生素、异维A酸)、物理治疗(光动力治疗适用于中重度痤疮,红蓝光治疗适合轻中度痤疮,激光剥脱术改善严重粉刺遗留瘢痕等)。
一、脸上长粉刺的原因
(一)皮脂腺分泌过多
1.年龄因素:青春期人群由于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会刺激皮脂腺增生和分泌增加,从而更容易长粉刺。例如,青少年时期雄性激素分泌旺盛,皮脂腺活性增强,油脂分泌量比其他时期显著增多。
2.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体内雄激素水平相对较高,相较于女性,更容易出现皮脂腺分泌过多的情况,进而增加长粉刺的概率。
3.生活方式因素:高糖饮食会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进而刺激皮脂腺分泌皮脂;高脂肪饮食会影响脂质代谢,也可能导致皮脂腺分泌过多。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内分泌节律,影响激素平衡,使得皮脂腺分泌失调。此外,精神压力过大时,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激素,也可能间接导致皮脂腺分泌增多。
4.病史因素:某些患有内分泌疾病的人群,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激素水平紊乱,也会出现皮脂腺分泌过多的现象,容易长粉刺。
(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
1.年龄性别相关:在青春期,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毛囊皮脂腺导管都可能出现角化过度的情况,导致导管口径变小、狭窄或阻塞,使得皮脂排出受阻,形成粉刺。
2.生活方式影响:过度清洁皮肤可能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皮肤自我修复时出现导管角化异常。长期使用不适合自己肤质的化妆品,其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刺激毛囊皮脂腺导管,引发角化异常。
3.病史相关: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可能会伴有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的表现,增加长粉刺的风险。
(三)微生物感染
1.痤疮丙酸杆菌:正常皮肤中存在痤疮丙酸杆菌,但在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分泌过多的情况下,痤疮丙酸杆菌会大量繁殖。它会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粉刺炎症加重,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
2.马拉色菌:马拉色菌是一种真菌,在油性皮肤人群中更容易滋生。它可能参与了粉刺的形成过程,通过其代谢产物等影响毛囊皮脂腺的正常功能。
二、去掉脸上粉刺的方法
(一)一般治疗
1.皮肤清洁:
年龄因素: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应选择温和的儿童专用洁面产品,每天清洁1-2次即可,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青少年和成人可根据肤质选择合适的洁面产品,油性皮肤可选择清洁力稍强的,但也不宜过度清洁。
性别因素:男性皮肤通常更油腻,可适当增加清洁次数,但要注意方法;女性选择洁面产品时需考虑肤质,干性皮肤不宜使用过于强力清洁的产品。
生活方式:日常活动多、出汗多的人,应及时清洁皮肤,防止油脂和污垢堵塞毛孔。
病史:有皮肤敏感病史的人,清洁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洁面产品。
选择合适的洁面产品,每天用温水清洁面部1-2次,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污垢和多余角质,但要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屏障受损。
2.饮食调整:
年龄:儿童应避免过多食用高糖、高脂肪食物,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青少年和成人同样要减少高糖(如糖果、甜饮料等)、高脂肪(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如西兰花、菠菜等)、水果(如苹果、橙子等)、粗粮(如玉米、燕麦等)。
性别:男性可适当控制肉类等高脂肪食物的过量摄入;女性在关注饮食健康的同时,可选择一些具有调节内分泌作用的食物。
生活方式:经常熬夜的人应注意调整作息,同时在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
病史:患有内分泌疾病的人群,需在饮食调整上更加注重,遵循疾病相关的饮食禁忌。
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饮食均衡。
3.作息调整:
年龄:儿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发育和皮肤健康;青少年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成人也应尽量保证7小时左右的高质量睡眠。
性别:男女都应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熬夜对皮肤的损害是普遍的,但不同性别在生活方式上的调整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生活方式:工作压力大的人群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充足睡眠,以维持身体内分泌平衡。
病史:有睡眠障碍病史的人,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作息,改善睡眠质量,从而利于皮肤状况的改善。
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有利于调节内分泌,改善粉刺状况。
4.心理调节:
年龄:儿童的心理调节主要靠家长引导,让孩子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青少年和成人自身要学会应对学习、工作等带来的压力,通过适当的方式如运动、听音乐等缓解压力。
性别:男性和女性都可能面临心理压力,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心理调节方式,女性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倾诉等方式调节心理状态。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规律的人要注重调整生活方式的同时,进行心理调节,保持身心整体健康。
病史:有心理疾病病史的人,在粉刺治疗过程中更要关注心理状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因为精神压力过大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粉刺。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维A酸类:如维A酸乳膏等,可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改善毛囊口角化。但使用时可能会有皮肤刺激反应,如局部红斑、脱屑等,初始使用时应小面积试用,且孕妇禁用。
过氧苯甲酰: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的作用,可缓慢释放新生态氧和苯甲酸,轻度脱屑。少数人使用后可能会有皮肤刺激感,皮肤敏感者要慎用。
抗生素类:如克林霉素凝胶等,适用于有炎症性丘疹、脓疱的粉刺患者,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但要注意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细菌耐药。
2.口服药物:
抗生素:如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等),可用于中重度炎症性痤疮,但要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光敏反应等,8岁以下儿童禁用。
异维A酸:适用于严重的结节囊肿性痤疮等,但副作用较多,如皮肤干燥、口唇干裂、肝功能异常等,孕妇绝对禁用,且用药前需进行相关检查,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三)物理治疗
1.光动力治疗:
原理:利用光敏剂经过外搽、口服或注射进入体内,在特定波长光的照射下,产生单线态氧等活性氧物质,破坏皮脂腺细胞、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减轻炎症反应。
适用人群:适用于中度至重度痤疮,尤其是对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但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局部疼痛、红肿等反应,治疗后要注意防晒等护理。
2.激光治疗:
红蓝光治疗:蓝光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红光具有抗炎作用,能促进皮肤修复。一般需要多次治疗,治疗过程相对舒适,副作用较小,适合轻中度痤疮患者。
激光剥脱术:对于一些较严重的粉刺遗留的瘢痕等情况有一定改善作用,但需要专业医生操作,术后要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