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分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等类型,病因有局部和全身因素,临床表现不同,诊断通过症状评估、鼻腔检查等,需与变应性鼻炎等鉴别,治疗原则因类型而异,预防要增强抵抗力、避免诱发因素、注意鼻腔卫生。
一、定义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等不同类型。
二、病因
1.局部因素
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未彻底治疗:急性鼻炎若没有得到有效且彻底的治疗,炎症就可能迁延不愈,逐渐发展为慢性鼻炎。例如儿童时期患急性鼻炎后,若治疗不规范,就容易引发慢性鼻炎。
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会影响鼻腔通气和引流,长期的通气不畅等刺激可导致鼻腔黏膜慢性炎症。这种情况在成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那些因先天发育或外伤导致鼻中隔偏曲的人。
鼻腔用药不当:长期使用鼻用血管收缩剂,如萘甲唑啉等,可引起药物性鼻炎,属于慢性鼻炎的一种。这在长期自行滥用滴鼻药的人群中较为多见,无论年龄大小,只要长期不合理使用此类药物,就容易发病。
邻近器官的慢性炎症: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炎症蔓延至鼻腔,长期刺激鼻腔黏膜,引发慢性鼻炎。例如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窦的炎症分泌物不断刺激鼻腔,容易导致鼻腔黏膜慢性炎症持续存在。
2.全身因素
全身性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结核等,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鼻腔黏膜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慢性炎症。以糖尿病患者为例,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低下,鼻腔黏膜的防御功能减弱,容易反复发生炎症且难以治愈。
营养不良:如维生素A、维生素C缺乏,可影响鼻腔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黏膜抵抗力下降,易患慢性鼻炎。在一些营养摄入不均衡的人群中,尤其是儿童,若缺乏这些维生素,就可能增加患慢性鼻炎的风险。
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引起鼻腔黏膜水肿,导致慢性鼻炎。这种情况在成年女性中相对较为常见,尤其是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女性患者。
免疫功能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导致鼻腔黏膜免疫功能异常,引发慢性炎症。例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其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鼻腔黏膜,导致炎症持续存在。
三、临床表现
1.慢性单纯性鼻炎
鼻塞:呈间歇性和交替性。间歇性是指白天、夏季、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交替性是指侧卧时,下侧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较好,转卧另一侧后,另一侧鼻腔又出现阻塞。例如儿童在白天活动时鼻塞相对较轻,夜间睡眠时可能因交替性鼻塞而出现睡眠不安稳的情况。
鼻涕:多为黏液性涕,继发感染时可有脓涕。鼻涕可向后流入咽部,引起咳嗽、多痰等症状。
嗅觉减退:一般为暂时性,去除病因后嗅觉可逐渐恢复。
2.慢性肥厚性鼻炎
鼻塞:多为持续性,程度较重。
鼻涕:鼻涕黏稠,不易擤出。
嗅觉减退:较慢性单纯性鼻炎更为明显。
其他症状:可伴有耳鸣、听力减退、咽干、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四、诊断
1.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鼻塞、鼻涕等症状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情况。比如了解患者鼻塞是间歇性还是持续性,鼻涕是黏液性还是脓性等。
2.鼻腔检查
前鼻镜检查:慢性单纯性鼻炎可见下鼻甲黏膜充血,肿胀,表面光滑,触之柔软,探针轻压可出现凹陷,移去探针后凹陷很快复原;慢性肥厚性鼻炎可见下鼻甲黏膜肥厚,呈桑椹样改变,触之硬实,探针轻压无凹陷或凹陷不易复原。
鼻内镜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鼻腔内部情况,包括鼻甲、鼻道等部位的详细病变情况,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例如可以明确是否存在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合并病变。
3.影像学检查: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但对于一些复杂病例,如怀疑有鼻腔肿瘤等情况时,可进行鼻窦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鼻腔及鼻窦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五、鉴别诊断
1.变应性鼻炎:常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如花粉、尘螨等,发病有季节性或常年性,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明显,鼻腔黏膜多呈苍白、水肿状,过敏原检测可呈阳性。而慢性鼻炎一般没有明显的过敏原接触史,症状主要以鼻塞、鼻涕等为主。
2.鼻腔异物:多见于儿童,单侧鼻塞,流黏脓涕、脓血涕且有臭味,鼻腔检查可发现异物。而慢性鼻炎一般没有鼻腔异物的相关表现。
3.鼻腔肿瘤:多见于成年人,单侧进行性鼻塞,可有脓血涕,逐渐加重,鼻腔检查可发现新生物,必要时需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而慢性鼻炎一般不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单侧鼻塞等肿瘤相关表现。
六、治疗原则
1.慢性单纯性鼻炎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全身疾病,矫正鼻腔解剖畸形,如鼻中隔偏曲等,避免长期滥用鼻用血管收缩剂。例如对于因贫血导致的慢性鼻炎,需积极治疗贫血,纠正机体的营养不良状态;对于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可考虑进行鼻中隔矫正手术。
局部治疗:可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改善鼻腔炎症;鼻用减充血剂可短期使用,缓解鼻塞症状,但连续使用一般不超过7天,避免引起药物性鼻炎。儿童使用鼻用减充血剂需格外谨慎,因为儿童鼻腔黏膜较为娇嫩,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影响鼻腔正常生理功能。
全身治疗:对于全身慢性疾病引起的慢性鼻炎,需同时治疗原发病。比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使其达到稳定水平,从而有助于鼻腔炎症的改善。
2.慢性肥厚性鼻炎
局部治疗:可采用下鼻甲黏膜下注射硬化剂,如5%鱼肝油酸钠等,使下鼻甲缩小;也可进行下鼻甲激光、射频、微波等治疗,通过热效应使下鼻甲组织收缩。但这些治疗方法对于儿童要特别谨慎,因为儿童鼻腔尚在发育中,过度治疗可能影响鼻腔正常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但手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
七、预防措施
1.增强机体抵抗力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等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菠菜、西兰花等富含维生素A、C)、水果(橙子、柠檬等),以维持鼻腔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儿童要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确保营养全面。
适当运动:根据不同年龄进行适当的运动,如儿童可进行户外活动、跑步等,成年人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方式,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2.避免接触诱发因素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打扫,减少灰尘、花粉等过敏原的积聚。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在花粉季节要尽量减少外出,或外出时佩戴口罩。
避免不良刺激:戒烟,减少吸入有害气体和粉尘等对鼻腔的刺激。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工作时,要佩戴防护口罩。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及时治疗急性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避免其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鼻炎。儿童患感冒等疾病时要积极就医,规范治疗。
3.注意鼻腔卫生
正确擤鼻:不要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应单侧交替擤鼻,以免引起中耳炎等并发症。儿童擤鼻时要给予正确指导,避免用力不当。
定期清洗鼻腔:可使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尤其是过敏季节或鼻腔有分泌物时,有助于清除鼻腔内的过敏原、分泌物等,保持鼻腔清洁。但清洗时要注意方法和力度,避免损伤鼻腔黏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