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医学上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是指在社交沟通、兴趣行为和感知觉反应等方面存在显著异常,且症状起病于3岁前的儿童群体,并非“性格孤僻”或“内向”,而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其核心特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社交沟通障碍,表现为难以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比如很少主动眼神交流、对呼唤名字反应淡漠、不会用语言或手势表达需求(如不会指物)、难以理解他人情绪(如不会安慰哭泣的同伴);二是兴趣狭窄与重复刻板行为,比如长期专注于某一种玩具或物品(如反复转圈、排列积木)、坚持固定的生活流程(如必须走同一条路回家)、对环境变化极度敏感或迟钝(如对声音过度恐惧,或对疼痛反应微弱)。
孤独症儿童的能力发展差异极大,部分儿童可能伴随语言发育迟缓、智力水平落后,也有部分儿童在数学、音乐、记忆等领域表现出特殊天赋(即“学者综合征”)。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与遗传、神经发育等多种因素相关,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早期干预(如行为训练、语言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社交和生活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