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瘫可采取急性期治疗、康复功能训练、物理治疗等方法治疗。

1.急性期治疗
中风发生后需优先控制病情进展,减少脑组织损伤。如果为缺血性中风,可在时间窗内遵医嘱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等)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改善脑部供血;出血性中风需使用止血药(如氨甲环酸等)、脱水剂(如甘露醇等),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同时需控制血压、血糖,预防感染与应激性溃疡,为后续功能恢复奠定基础,避免病情加重影响偏瘫恢复。
2.康复功能训练
康复功能训练是改善偏瘫症状的核心手段,需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按摩,预防关节僵硬与肌肉萎缩;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借助助行器(如手杖、助行架)帮助患者建立平衡感与运动协调能力;同时进行上肢功能训练,如抓握训练、手部精细动作训练,提升上肢活动能力,逐步恢复肢体控制能力。
3.物理治疗
通过外部物理干预辅助改善运动功能。常用方法有针灸治疗,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功能,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电刺激治疗(如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低频电流刺激瘫痪肌肉收缩,唤醒神经肌肉兴奋性,防止肌肉失用性萎缩;此外,温热疗法、超声波治疗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组织代谢,减轻偏瘫伴随的肌肉僵硬、疼痛等不适,为功能训练创造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