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中医治疗方法有辨证内服中药、针灸推拿、外治疗法等。

1.辨证内服中药
中医认为小儿疝气多与气虚下陷、寒湿凝滞、肝气郁结相关,需遵医嘱辨证用药。如果为气虚下陷证,表现为疝气时出,劳累后加重,伴精神倦怠,常用补中益气丸等药物,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如果为寒湿凝滞证,见疝内容物冷硬,遇寒加重,用天台乌药散等药物,可温化寒湿、行气止痛;肝气郁结证则伴烦躁哭闹、胁腹胀满,可使用柴胡舒肝丸等药物,能够舒肝理气。
2.针灸推拿
针灸多选取关元、气海、大敦、三阴交等穴位,关元、气海能温肾固摄、益气升提,大敦可疏肝理气,三阴交调补肝肾,采用浅刺不留针或温和灸法,刺激穴位以调节脏腑气机,改善疝气症状。推拿则以健脾益气、理气散结为原则,常用揉天枢、按揉关元、推三关、揉丹田等手法,每次操作10-15分钟,每日1次,通过手法刺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小儿脏腑功能,辅助疝气恢复,尤其适合年龄较小、不耐受服药的患儿。
3.外治疗法
外治以温通经络、散结止痛为目的,常用中药敷贴与疝气带辅助。中药敷贴可将小茴香、荔枝核、橘核等理气散结、温经散寒的药材研末,用蜂蜜或凡士林调成糊状,敷于疝气突出部位或关元穴,通过皮肤渗透发挥药效;疝气带则需选择大小合适的医用疝气带,在疝气回纳后轻柔固定,避免过紧压迫,利用物理外力防止疝气脱出,为脏腑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外治期间需密切观察小儿皮肤情况,防止过敏或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