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保持患儿鼻腔通畅是关键,可通过生理盐水滴鼻或喷鼻剂清洗鼻腔,减少分泌物对咽鼓管的堵塞。避免患儿用力擤鼻,防止鼻涕逆流至中耳。同时,需注意预防感冒,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减少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风险,降低中耳炎复发几率。
2、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鼻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可减轻咽鼓管黏膜水肿,改善通气;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能促进中耳分泌物排出。若合并细菌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但需严格遵医嘱控制疗程,避免滥用。
3、物理治疗
超短波理疗可通过温热效应促进中耳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缓解耳闷、耳痛症状。治疗时需注意仪器功率和时间,避免烫伤皮肤。部分医院还会采用鼓膜按摩仪,通过规律震动改善鼓膜活动度,促进中耳积液排出。
4、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分泌性中耳炎多与“痰湿阻络”有关,可采用中药内服(如通窍耳聋丸)或外用(如中药熏耳)缓解症状。针灸疗法选取听宫、翳风等穴位针刺,可疏通耳部经络。日常可食用薏米、赤小豆等健脾祛湿食物辅助调理,但需根据患儿体质辨证施治。
5、手术治疗
若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中耳积液黏稠、鼓膜明显内陷,需考虑手术。常用术式为鼓膜切开置管术,通过在鼓膜上放置通气管,持续引流中耳积液,改善听力。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但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通气管脱落或感染。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影响听力发育,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是否频繁抓耳、对声音反应迟钝或睡眠打鼾。一旦发现耳痛、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