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附件囊肿形成的原因可能有生理性因素、病理性因素等,可采取观察等待、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治疗。
一.形成原因
1.生理性因素
正常情况下,卵泡发育成熟后会排卵,如果卵泡未破裂或持续生长,就可能形成卵泡囊肿。常见于育龄女性,一般与月经周期相关,多数可自行消失,这是因为女性正常的生殖生理过程中可能出现这样的生理性变化。
排卵后形成黄体,如果黄体血肿液化且直径超过3cm时就成为黄体囊肿。在孕期也可能出现黄体囊肿,一般无特殊症状,多可在一段时间后自行消退,与女性黄体形成及退化的生理过程有关。
2.病理性因素
盆腔炎性疾病可导致附件囊肿形成,如输卵管卵巢脓肿,炎症长期刺激使输卵管、卵巢粘连,炎性渗出物积聚形成囊肿。多见于有不洁性生活史、多次宫腔操作史等人群,炎症持续存在破坏了附件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如果异位到卵巢,随着月经周期出血,形成囊肿,称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又称为巧克力囊肿。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其发病可能受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影响。
卵巢的上皮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等都可能形成囊肿,上皮性肿瘤多见于中年女性,生殖细胞肿瘤可发生在年轻女性及儿童,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形成囊肿样病变,其具体发病机制与细胞的基因突变、生长调控异常等有关。
二.治疗方法
1.观察等待
对于生理性的卵泡囊肿、黄体囊肿,如果囊肿较小(直径一般<5cm),且患者无明显症状,可定期复查B超,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一般在1-2个月经周期后再次超声检查,多数生理性囊肿可自行消退。
2.药物治疗
如果为盆腔炎性疾病导致的附件囊肿,在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控制炎症。但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炎症,对于已经形成的较大囊肿,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抗生素的选择需要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感染时,会选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多西环素等药物;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使用药物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生长,如亮丙瑞林等,通过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
3.手术治疗
囊肿直径≥5cm,持续存在超过2-3个月经周期,怀疑为病理性囊肿者;囊肿性质不明,不能排除肿瘤可能者;囊肿引起明显症状,如腹痛、腹胀、月经紊乱等情况,可以考虑手术,方法主要有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