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不一定有胰岛素抵抗,约50%-70%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有胰岛素抵抗,其发生与遗传、高雄激素血症等有关,部分无胰岛素抵抗者发病机制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内分泌紊乱相关;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有影响,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有家族性糖尿病病史等既往病史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更密切监测代谢指标。
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及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情况
发生机制: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得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或功能,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再者,高雄激素血症也是重要因素,高雄激素可抑制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的酪氨酸磷酸化,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
非胰岛素抵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情况:有部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并不存在胰岛素抵抗,这类患者的发病机制可能更多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内分泌紊乱有关,主要表现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脉冲式分泌异常,导致黄体生成素(LH)分泌增多,雄激素产生增加,出现多囊卵巢形态、月经失调、不孕等表现,但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性正常。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应对
年龄:育龄期女性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接近围绝经期时,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代谢紊乱可能会发生变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但总体而言,育龄期女性中仍需关注胰岛素抵抗情况。对于年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早期干预生活方式,以降低未来发生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而接近围绝经期的患者,除了关注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症状外,也需警惕胰岛素抵抗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等风险增加。
性别: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女性,女性患者中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女性的内分泌特点密切相关,如雌激素、孕激素等水平变化会影响胰岛素的代谢作用。女性患者需注重自身内分泌调节相关的健康管理,在生活方式上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等。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增加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无论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都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改善代谢状况。对于已经存在胰岛素抵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治疗措施之一,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胰岛素抵抗情况;对于不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健康生活方式也有助于维持代谢健康,预防未来出现胰岛素抵抗及相关代谢性疾病。
病史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监测
既往病史:如果患者有家族性糖尿病病史等,那么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对于有相关家族病史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要更密切地监测血糖、胰岛素水平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胰岛素抵抗并采取干预措施。在定期体检中,除了关注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的妇科指标(如性激素水平、卵巢超声等)外,还应检测空腹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等代谢指标,以及时发现胰岛素抵抗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