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瘤是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肠道、乳腺、甲状腺等多个器官,好发部位不同大体形态有别,组织学上腺体排列有特点,其病因与遗传、生活方式、年龄、基础疾病等相关,临床表现因部位而异,诊断靠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治疗依情况选择,早期治疗预后好,恶变或有遗传易感性者预后需关注,不同人群治疗有特殊考量。
腺瘤是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
一、腺瘤的好发部位及大体形态
腺瘤可发生于多个器官,如肠道、乳腺、甲状腺等。发生于肠道的腺瘤,大体上常呈息肉状向肠腔突出;发生于乳腺的腺瘤,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结节,边界清楚。
二、腺瘤的组织学特点
从组织学来看,腺瘤的腺体排列有一定特点,不同器官来源的腺瘤,其腺体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有所差异。例如肠道腺瘤的腺体可能会出现上皮细胞的增生、排列紊乱等情况,但一般异型性相对较小。
三、腺瘤的病因及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某些腺瘤具有遗传易感性,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基因突变有关,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患者往往在较年轻的时候就会出现大量肠道腺瘤。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腺瘤发生风险。例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道腺瘤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因为这种饮食结构不利于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影响肠道黏膜的代谢等,从而增加腺上皮发生异常增生形成腺瘤的几率;长期吸烟的人群,也可能在多种器官腺瘤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具体机制可能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DNA修复等有关。
3.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细胞发生异常增生的几率增加,所以腺瘤的发生率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较高。
4.基础疾病因素:一些慢性疾病也可能与腺瘤发生相关。例如患有慢性结肠炎的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腺上皮异常增生,进而增加腺瘤的发生风险。
四、腺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1.临床表现:不同部位的腺瘤表现不同。肠道腺瘤较小的时候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较大的腺瘤可能引起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乳腺腺瘤一般表现为乳房无痛性肿块,可被触及;甲状腺腺瘤多为颈部无痛性结节等。
2.诊断方法: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如肠道的结肠镜检查、乳腺的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甲状腺的甲状腺超声检查等,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相应器官内的腺瘤病灶;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腺瘤的金标准,通过获取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明确肿瘤的性质是腺瘤等。
五、腺瘤的治疗及预后
1.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根据腺瘤的部位、大小、数量等决定。对于肠道腺瘤,较小的腺瘤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较大的、有恶变倾向的腺瘤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乳腺腺瘤一般采取手术切除治疗。甲状腺腺瘤如果有手术指征也多采取手术切除。
2.预后:腺瘤属于良性肿瘤,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的话,预后通常较好。但如果腺瘤发生恶变,预后会变差。而且一些有遗传易感性的腺瘤患者,即使经过治疗,复发风险相对较高,需要长期随访监测。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期发现的腺瘤,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且要加强随访;老年患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的整体状况,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或其他治疗方式的风险需要充分评估;女性患者如果是乳腺腺瘤等情况,治疗时还要考虑对乳腺外观及后续哺乳等方面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