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原体感染咳嗽由肺炎支原体引起,具刺激性干咳、持续时间长等表现,夜间或晨起加重,可伴发热等全身症状,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一般护理要保持室内适宜、多休息多饮水,呼吸道管理要有效排痰,婴幼儿及有基础疾病小儿需特殊关注,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基础并据情况处理。
一、定义
小儿支原体感染咳嗽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小儿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咳嗽症状。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小儿感染后可引起呼吸道炎症,从而出现咳嗽表现。
二、临床表现特点
1.咳嗽特征
多为刺激性干咳,有的患儿咳嗽较为剧烈,类似百日咳样咳嗽。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表现为喘息、气促等症状。一般咳嗽持续时间较长,可持续1-4周甚至更久。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支原体感染的小儿咳嗽病程可长达2-3周。
咳嗽常在夜间或晨起时加重,这与小儿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气道反应性增高等因素有关。
2.伴随症状
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发热可持续2-3周,热退但咳嗽仍可能持续。
可伴有乏力、咽痛、头痛等全身症状。
三、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有上述刺激性干咳、持续时间较长等临床表现,结合患儿有支原体感染的流行季节(多在秋冬季节)以及接触史等情况。
2.实验室检查
支原体抗体检测:血清支原体IgM抗体多在感染后2-3周出现升高,是诊断支原体感染的重要指标。例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血清支原体IgM抗体,若抗体滴度≥1:160或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可辅助诊断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核酸检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可早期诊断,而且相比抗体检测更具时效性,能在感染早期检测到病原体核酸。
四、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相关)
1.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和湿度适宜,一般室温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50%-60%,有利于减轻呼吸道刺激,缓解咳嗽。
让患儿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机体恢复。年龄较小的患儿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防止咳嗽加重。
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有利于痰液排出,减轻咳嗽症状。对于婴幼儿,可少量多次喂水。
2.呼吸道管理
对于能够咳痰的较大患儿,可指导其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家长可轻拍患儿背部,从下往上、从外向内拍击,促进痰液排出。
对于痰液较多、咳嗽无力的患儿,可采用吸痰等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但操作需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支原体后咳嗽可能更容易迁延不愈。在护理方面要更加细致,注意观察呼吸频率、面色等情况,若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同时,由于婴幼儿用药需特别谨慎,非必要时尽量避免过早使用药物,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加强护理等。
2.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如果小儿本身有哮喘等基础呼吸道疾病,发生支原体感染后咳嗽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发作,导致病情加重。这类患儿要密切观察咳嗽情况以及基础疾病的症状变化,如喘息、气促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治疗支原体感染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基础疾病的控制。
总之,小儿支原体感染咳嗽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治疗上以非药物干预为基础,同时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其病情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和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