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型肺结核是儿童最常见类型为结核菌初次感染的原发感染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原发综合征有肺原发病灶等组成支气管淋巴结结核以胸腔内肿大淋巴结为主发病机制是儿童免疫力低吸入结核菌后引发免疫反应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型多由原发综合征发展而来常见于婴幼儿有高热等中毒症状影像学初期可能无异常后有弥漫性粟粒状阴影亚急性慢性型患儿免疫力较强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较轻影像学见双肺上中部新旧病灶混杂阴影浸润型肺结核多发生在较大儿童为原发感染后复燃或外源性再感染发病机制是机体有一定免疫力时结核菌引起免疫反应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可见肺部浸润影等。
定义与特点:是儿童肺结核最常见的类型,为结核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原发综合征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支气管淋巴结结核以胸腔内肿大的淋巴结为主,而肺部原发病灶或因范围较小,或被纵隔影掩盖,X线检查仅见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
发病机制: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当吸入结核菌后,结核菌在肺内生长繁殖,引发局部免疫反应,结核菌可通过淋巴管引流到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等病变。
临床表现:多数患儿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可表现为低热、轻咳、食欲减退、消瘦等,偶有患儿出现疱疹性结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等结核过敏表现;若淋巴结高度肿大,可产生压迫症状,如咳嗽、气促等。
影像学表现:原发综合征在X线胸片上呈典型哑铃状双极影,但目前这种典型表现相对少见;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或纵隔淋巴结肿大,CT检查对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等更具优势。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定义与特点:多由原发综合征发展而来,常见于婴幼儿,尤其是营养不良、患传染病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导致抵抗力明显下降的小儿。结核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血行播散。
发病机制:大量结核菌一次或短期内多次进入血液循环,造成肺部和全身多脏器受累。
临床表现:起病急,有高热、寒战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部分患儿可同时伴有肝脾大、皮肤紫癜等肺外结核表现。
影像学表现:发病初期X线胸片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约2周后可出现双肺弥漫性、大小、密度、分布均匀的粟粒状阴影,直径约1-2mm。
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定义与特点:患儿机体免疫力相对较强,结核菌少量多次进入血液循环,病情发展较缓慢。
发病机制:结核菌间歇性进入血液循环,病变以双肺上中部为主。
临床表现:症状相对较轻,可表现为低热、盗汗、乏力等,呼吸道症状可不明显。
影像学表现:X线胸片可见双肺上中部对称分布的大小不等、新旧病灶混杂的阴影,新病灶处于活动期,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云絮状阴影,旧病灶则边缘清晰、密度较高。
浸润型肺结核
定义与特点:多发生在较大儿童,为原发感染后结核菌复燃所致,也可由外源性再感染引起。
发病机制:机体免疫力有一定基础时,结核菌在肺部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肺部出现渗出、浸润及不同程度的干酪样病变。
临床表现:症状多样,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典型表现为低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等,病变范围较大时可出现呼吸困难。
影像学表现:X线胸片或CT可见肺部浸润影,可为云絮状、斑片状阴影,可伴有空洞形成等,病变多发生在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