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是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有约两成患者具家族遗传倾向且特定基因突变可增发病风险,头部外伤等环境及其他因素也可能是危险因素,早期主要为近记忆障碍等轻度认知减退,中期认知减退加重伴视空间等障碍及人格情绪改变,晚期完全丧失自理能力伴精神行为症状等,诊断需病史采集、认知评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无根治法,主要对症改善认知等,有胆碱酯酶抑制剂等,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自理困难者需加强生活照料,基础病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病。
一、定义
老年痴呆症医学上多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为认知功能减退、行为异常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下降。
二、病因机制
1.遗传因素:约20%的患者存在明确家族遗传倾向,特定基因突变如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APP)、早老素1基因(PSEN1)、早老素2基因(PSEN2)等突变可增加发病风险。
2.环境及其他因素:头部外伤、长期接触重金属、长期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低教育水平等均可能是发病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神经递质代谢、脑内炎症反应等途径参与疾病进程。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主要为近记忆障碍,表现为对新近发生的事件遗忘明显,而远期记忆相对保留,同时可出现学习新事物困难、语言找词障碍等轻度认知功能减退。
2.中期表现:认知功能减退进一步加重,出现视空间障碍(如迷路、穿衣困难)、执行功能障碍(如难以完成复杂任务),并逐渐出现人格改变、情绪不稳等行为症状。
3.晚期表现:患者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长期卧床,伴有明显精神行为症状,如幻觉妄想、攻击性行为等,常因并发症(如肺炎、营养不良等)危及生命。
四、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家族史、既往疾病史等。
2.认知评估:常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工具评估认知功能,明确认知损害的程度和范围。
3.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见海马、颞顶叶等脑区萎缩;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可发现颞顶叶葡萄糖代谢减低,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4.实验室检查:通过血常规、生化检查、甲状腺功能、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等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维生素缺乏等可治性痴呆病因。
五、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为对症治疗以改善认知功能、控制精神行为症状及延缓病情进展。
1.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等,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增加乙酰胆碱含量,改善认知功能。
2.对症处理精神行为症状:对于出现幻觉、妄想、攻击行为等症状的患者,可谨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但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3.非药物干预:鼓励患者进行适度认知训练(如记忆训练、拼图等)、社交活动,家属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照料环境,有助于延缓病情恶化。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需特别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谨慎评估,优先选择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2.认知障碍伴生活自理困难者:家属应加强生活照料,防止患者走失、烫伤等意外发生,保持规律作息和营养均衡。
3.有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需积极控制基础病,维持脑灌注及代谢稳定,为痴呆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