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发生在有鳞状上皮覆盖部位,病因包括紫外线照射、化学致癌物质、慢性炎症刺激、病毒感染等,临床表现因部位而异,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治疗需各有注意事项。
病因:
紫外线照射:长期暴露于日光下的皮肤易患鳞状细胞癌,紫外线可损伤细胞DNA,导致基因突变引发癌变,例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且未做好防晒的人群风险相对较高。
化学致癌物质:某些化学物质有致癌性,如砷剂、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等,长期接触含此类物质的环境或物品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像长期接触砷制剂的职业人群。
慢性炎症刺激:一些慢性皮肤病,如慢性溃疡、慢性窦道、慢性烧伤瘢痕等长期不愈,在此基础上可能发生鳞状细胞癌,这是因为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导致上皮组织反复增生、修复,进而发生癌变。
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中的某些亚型与鳞状细胞癌的发生相关,例如HPV-16、HPV-18等亚型感染可能参与皮肤或黏膜部位鳞状细胞癌的发生。
临床表现:
皮肤鳞状细胞癌:常表现为结节或溃疡,开始时多为小的坚硬结节,逐渐可发展成疣状或菜花状肿物,表面易出血、结痂,伴有溃疡时可感疼痛,好发于头面部、手背等暴露部位。
口腔鳞状细胞癌:多见于舌、颊、牙龈、腭等部位,表现为黏膜红斑、白斑、溃疡或肿物,可有疼痛、出血、张口困难等症状,影响进食和语言功能。
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吞咽困难、吞咽疼痛、胸骨后不适等,晚期可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了解肿瘤的大小、部位、浸润范围等,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例如胸部CT可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有无肺部转移。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鳞状细胞癌的金标准,通过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镜检,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等特征以明确诊断。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局限性的鳞状细胞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可完整切除肿瘤组织,根据肿瘤大小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皮肤鳞状细胞癌可行局部切除术,肿瘤较大时可能需要扩大切除范围并进行皮瓣移植等。
放射治疗:可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或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治疗,利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控制肿瘤生长,例如口腔鳞状细胞癌术后可辅助放疗降低复发风险。
化疗:多用于晚期或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常采用全身化疗或局部动脉灌注化疗等方式,如顺铂、5-氟尿嘧啶等药物可用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化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鳞状细胞癌极为罕见,若儿童出现皮肤或黏膜的异常肿物等情况,应高度重视,尽快就医明确诊断,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更需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老年人:老年人患鳞状细胞癌时,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风险评估需更全面,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可能对老年人身体影响更大,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鳞状细胞癌较为特殊,治疗时需兼顾胎儿的安全,由于放疗、化疗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手术治疗也要考虑对妊娠的影响,需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充分权衡治疗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