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脑损伤会有多种表现,包括运动发育异常(落后于正常婴儿且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增高或减低)、原始反射异常(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异常)、姿势异常(如角弓反张等)、智力发育迟缓(落后于正常婴儿)以及部分出现癫痫发作,家长需密切观察婴儿生长发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带婴儿就医检查并做好护理。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婴儿肌肉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例如换尿布时下肢不易分开,穿衣时上肢难插入袖子,拥抱反射增强且持续时间延长等。这是由于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对肌张力的调节失衡,使肌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影响了对肌肉张力的正常调控。
肌张力减低:婴儿表现为肢体松软,活动减少,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头不能保持中立位,俯卧位时抬头无力等。这是因为脑损伤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功能减弱,肌肉失去正常的神经调控而变得松弛,与脑损伤部位影响了神经传导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收缩耦联有关。
原始反射异常
拥抱反射:正常婴儿出生后3-4个月拥抱反射消失,而脑损伤婴儿拥抱反射可能延迟消失,或者反射减弱、不对称。正常情况下,当婴儿头部突然后仰或受到突然的声音刺激时会出现拥抱反射,表现为两上肢外展、伸直,手指张开,然后上肢内收、屈曲呈拥抱状。脑损伤时,由于大脑对脊髓的抑制功能障碍,导致拥抱反射异常。
握持反射:正常婴儿3个月后握持反射消失,脑损伤婴儿握持反射可能持续存在,而且力量异常,如握持力过强或过弱。握持反射是当手指触及婴儿手掌时,婴儿会紧紧握住手指,这是婴儿早期的一种原始反射,脑损伤影响了大脑对该反射的调控,使其不能按正常时间消退或出现异常表现。
姿势异常
婴儿脑损伤还会出现特殊的姿势,如角弓反张,即婴儿头背屈,身体向后仰呈弓形;或者头偏向一侧,颈部肌肉紧张不对称;还有双下肢伸直、内收等异常姿势。这些姿势异常是由于脑损伤导致神经系统对身体姿势的协调功能失常,大脑不能正常指挥肌肉协同运动来保持正常姿势,与脑损伤部位累及了参与姿势调节的神经结构有关。
智力发育迟缓
脑损伤婴儿在智力发育方面会落后于正常婴儿。正常婴儿3个月时会微笑,4-5个月能认出熟悉的人,而脑损伤婴儿可能在相应月龄不能达到这些智力发育指标,如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对声音、色彩等刺激的关注度低,认知能力差,不能随着月龄增长正常发展认知、语言等智力功能。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大脑的神经发育和功能,大脑是智力发育的基础结构,脑损伤导致大脑的神经细胞受损或神经传导通路异常,从而影响了智力相关功能的发育,不同程度的脑损伤会使智力发育迟缓的程度不同。
癫痫发作
部分脑损伤婴儿可能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肢体抽搐、双眼上翻、口吐白沫等。癫痫发作是由于脑损伤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脑损伤导致大脑的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使神经元之间的电活动失衡,当异常放电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癫痫发作,不同类型的脑损伤引发癫痫的概率和发作形式可能不同,例如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婴儿相对更容易出现癫痫发作。
对于婴儿脑损伤的表现,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婴儿出现上述异常表现中的一种或多种,应及时带婴儿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如头颅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等)、神经电生理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脑损伤并进行干预治疗。同时,在护理脑损伤婴儿时要注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保持婴儿体位舒适,避免过度刺激等,为婴儿的康复创造良好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