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症状,治疗是综合过程,包括康复训练(分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运动、语言、认知训练等)、药物治疗(依病情用药且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考量)、物理治疗(电刺激疗法、针灸推拿等,需个体化及考虑患者多因素),是长期过程,需多学科协作制定个性化综合方案并密切调整。
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目前并没有所谓“三针治疗偏瘫”被广泛认可的单一、固定的三针特定疗法。偏瘫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主要方面:
一、康复训练
1.运动功能训练
急性期:发病后早期(一般在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就应开始进行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良肢位摆放可保持肢体的正常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例如,对于上肢可将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腕关节背伸等;对于下肢可将髋关节伸直、膝关节轻度屈曲等。关节被动活动要根据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情况,循序渐进进行,避免过度牵拉造成损伤。
恢复期:随着病情的恢复,逐步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久坐的上班族型患者,步行训练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和强化。平衡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站立和行走稳定性,可通过站坐位转移、平衡板训练等方式进行。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避免因训练强度过大导致血压波动过大而引发意外。
2.语言训练:如果偏瘫患者伴有语言障碍,要进行语言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词汇理解与表达训练、语句表达训练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语言训练的方式和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语言训练,而成年患者则可根据其文化程度和职业等进行针对性训练。
3.认知训练:若存在认知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需进行认知训练。可以通过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执行功能训练等方法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二、药物治疗
虽然没有特定的“三针”药物,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例如,对于脑梗死患者,在符合溶栓、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等指征时会使用相应药物;对于脑出血患者,会使用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药物。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药物选择上需要考虑其肝肾功能、药物代谢特点等。儿童患者一般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药物;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剂量需要调整,且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物理治疗
1.电刺激疗法:通过低频或中频电刺激等方式,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同时可能有助于神经的恢复。对于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电刺激的参数设置需要进行个体化调整。女性患者可能对电刺激的耐受性略有不同,老年患者的皮肤耐受性较差,需要注意电刺激的强度和时间等。
2.针灸推拿:虽然不是所谓固定的“三针”,但传统的针灸推拿在偏瘫康复中也有一定作用。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等,推拿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等。不过针灸推拿的操作需要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手法,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等因素,例如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适合针灸治疗。
偏瘫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而不是依赖单一的“三针”疗法。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身体耐受情况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