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过敏需先明确过敏原,常见有食物、接触物、环境等方面;一般护理要温和清洁、保湿及避免搔抓;医疗干预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口服抗组胺药物;婴儿和有过敏病史的孩子有特殊注意事项,婴儿要避免用强刺激产品且及时就医,有过敏史孩子要提前预防过敏原并告知医生过敏史。
一、明确过敏原
1.常见过敏原排查
食物方面:对于小孩子来说,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包括牛奶、鸡蛋、鱼虾、坚果等。可以回顾孩子近期的饮食情况,看是否在食用某些特定食物后皮肤过敏症状加重。例如,如果孩子在食用牛奶后出现皮肤红斑、瘙痒等过敏表现,那么牛奶可能是过敏原之一。
接触物方面:接触性过敏原如化纤衣物、某些洗护用品(如沐浴露、洗发水)、毛绒玩具等都可能引起过敏。观察孩子皮肤过敏前是否接触过新的衣物、使用了新的洗护产品或者玩了新的毛绒玩具等。
环境因素方面:花粉、尘螨等也是常见的过敏原。如果孩子在特定季节(如春季花粉传播季)或处于特定环境(如家中灰尘较多、尘螨滋生环境)时皮肤过敏症状明显,那么环境中的花粉、尘螨可能是过敏原。
二、一般护理措施
1.皮肤清洁与保湿
温和清洁:用温水给孩子洗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水温不宜过高,37-38℃较为适宜。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婴幼儿专用沐浴产品,避免使用含有香料、酒精等刺激性成分的洗护用品。
保湿护理:洗澡后及时给孩子涂抹婴幼儿专用的保湿霜。皮肤干燥是导致皮肤过敏不适的一个重要因素,保持皮肤水分有助于缓解过敏症状。例如,选择含有神经酰胺、甘油等保湿成分的保湿霜,能够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锁住水分。
2.避免搔抓
要给孩子剪短指甲,防止孩子搔抓皮肤引起皮肤破损,从而导致继发感染。可以给孩子戴上棉质的小手套,避免其直接接触皮肤。因为搔抓会进一步刺激皮肤,加重炎症反应,使过敏症状更加严重。
三、医疗干预(需遵医嘱)
1.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果皮肤过敏症状较为明显,如出现明显的红斑、丘疹、瘙痒等,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弱效的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但要注意使用部位和使用时间,一般用于面积较小的皮肤过敏区域,且不宜长期大面积使用,因为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对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的过敏,可选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这类药物相对副作用较小,但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口服药物
抗组胺药物:如果孩子过敏症状较重,出现明显的瘙痒影响睡眠等情况,可以在医生评估后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滴剂(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氯雷他定糖浆等。抗组胺药物可以缓解过敏引起的瘙痒症状,但不同的抗组胺药物有不同的适用年龄和剂量要求,必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群体
婴儿皮肤更加娇嫩,在护理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产品。如果婴儿出现皮肤过敏,家长不要自行随意用药,应及时带婴儿就医。因为婴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较弱,错误用药可能会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2.有过敏病史的孩子
对于有过敏病史的孩子,家长要更加留意其周围环境和接触物,提前做好过敏原的预防工作。在季节交替等过敏高发时期,要加强护理,如在花粉季尽量减少孩子外出时间,外出时可佩戴口罩等。同时,要将孩子的过敏史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在诊断和治疗其他疾病时能够综合考虑,避免使用可能引起孩子过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