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常见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具发作性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等特征,有特定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涉神经血管及遗传因素,临床表现含先兆及头痛特点,诊断靠病史与临床表现并需鉴别,治疗分发作期和预防,预防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
一、偏头痛的定义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其特征为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二、偏头痛的流行病学特点
年龄与性别:儿童和青春期是偏头痛的常见发病阶段,青春期前男女患病率相近,青春期后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如月经周期、孕期和更年期等阶段偏头痛的发作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压力过大、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如过多摄入奶酪、巧克力、红酒等)、过度吸烟或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可能增加偏头痛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群,神经内分泌系统容易紊乱,从而诱发偏头痛发作。
三、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神经血管机制:目前认为偏头痛的发病与神经递质失衡、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例如,5-羟色胺(5-HT)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变化可能导致颅内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头痛。当5-HT水平波动时,会影响脑血管的张力,促使偏头痛发作。
遗传因素: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表明遗传因素在偏头痛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血管的调节等,使得个体更容易发生偏头痛。
四、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先兆症状:部分患者在头痛发作前会出现先兆症状,常见的有视觉先兆,如眼前闪过闪光点、暗点、视物模糊等;也可能出现感觉先兆,如面部或肢体的麻木、刺痛等;还可能有言语先兆等,但相对较少见。先兆症状一般持续5-20分钟,然后逐渐缓解,接着出现头痛。
头痛特点:头痛多为单侧发作,也可双侧发作,疼痛性质为搏动性,程度为中重度,可伴有畏光、畏声,患者往往会回避光线和声音刺激,活动会加重头痛。头痛持续时间从4小时到3天不等,发作频率因人而异,有的患者数月发作一次,有的患者每周都会发作。
五、偏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头痛的发作频率、发作特点、伴随症状等情况。例如,典型的偏头痛有先兆症状的发作过程,结合其头痛的特点等可以初步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类型的头痛相鉴别,如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紧张性头痛一般为双侧紧箍样疼痛,程度多为轻至中度,不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丛集性头痛疼痛多为单侧眼眶、颞部剧烈疼痛,发作较频繁,男性患者多见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临床表现观察可以进行鉴别。
六、偏头痛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发作期治疗主要是缓解头痛症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的用药差异,例如儿童和老年人在药物选择和使用上需要更加谨慎。预防方面,对于频繁发作(每月发作≥2次)的患者,可以使用一些预防药物,但同样要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
预防: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预防偏头痛发作,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食用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如进行放松训练、瑜伽等;对于有明确诱因的患者,尽量避免接触诱因。例如,对于因月经周期发作的女性偏头痛患者,在月经前后要特别注意休息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