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是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有特定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需综合诊断鉴别;脑萎缩是脑体积缩小的影像学表现,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因类型程度而异,也需结合多方面诊断,二者密切相关但有区别,临床应准确区分并关注老年人健康及干预不良生活方式人群。
脑萎缩: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体积缩小的现象,是一种影像学表现。其病理基础是脑组织细胞数量减少和体积缩小。引起脑萎缩的原因较多,包括衰老性脑萎缩,随着年龄增长,脑实质逐渐萎缩,这是一种生理性的脑萎缩;也有病理性脑萎缩,如脑部创伤、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脑炎等)、中毒(酒精中毒、药物中毒等)等因素都可导致脑萎缩。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衰老引起的脑萎缩多见于老年人,不同病因导致的脑萎缩在不同年龄和人群中有不同的发病情况,有脑部创伤病史、脑血管疾病病史、长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病理性脑萎缩。
临床表现
老年痴呆症:早期主要表现为近记忆障碍,患者常忘记近期发生的事情,如刚做过的事、刚说过的话等,但对远期记忆影响相对较小。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认知功能全面减退,如语言功能障碍,表现为找词困难、命名障碍等;视空间技能障碍,如外出后找不到回家的路;情感和人格改变,可能变得孤僻、淡漠、易激动等;计算力下降,不能准确进行简单的计算等。病情晚期患者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专人照料。
脑萎缩: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脑萎缩临床表现有所差异。轻度脑萎缩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的记忆力减退等表现,容易被忽视。中度及重度脑萎缩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与老年痴呆症有相似之处,但脑萎缩患者的认知障碍可能在不同方面的表现程度和特点有所不同,同时脑萎缩患者可能伴有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如运动障碍,表现为步态不稳、肢体震颤、动作迟缓等;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行走蹒跚等;还可能有言语障碍,如构音不清等。
影像学表现
老年痴呆症: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见脑沟增宽、脑池扩大,但早期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全脑萎缩的表现,尤其是颞叶、海马等部位萎缩较为显著。
脑萎缩:影像学上明确可见脑体积缩小,脑沟变深、脑池增宽,不同病因导致的脑萎缩在影像学上有其各自的特点,例如衰老性脑萎缩是弥漫性的脑萎缩;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萎缩可能有相应脑血管分布区域的脑组织萎缩;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引起的脑萎缩可能有特定区域的特征性萎缩表现。
诊断与鉴别
老年痴呆症: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可引起认知障碍的疾病,如脑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维生素B12缺乏等。
脑萎缩: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脑体积缩小的表现来诊断,同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病因。例如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影像学发现相应脑血管供应区域脑萎缩,结合其临床症状可考虑为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萎缩。
老年痴呆症和脑萎缩有密切联系,老年痴呆症患者往往伴有脑萎缩的影像学表现,但二者在定义、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断鉴别等方面存在区别。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准确区分,以便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于老年人,应关注其认知和神经系统表现,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等,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应建议调整生活方式以降低患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