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的发病原因包括病原体感染(外源性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内源性病原体如阴道内菌群失衡)、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因操作不规范或适应证不当致病原体侵入)、经期卫生不良(使用不洁卫生巾或棉条、经期性生活致病原体侵入)、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阑尾炎、腹膜炎炎症蔓延至盆腔)、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既往有盆腔炎病史者抵抗力下降时复发)。
1.外源性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女性若有不洁性行为等高危性行为时,感染风险增加。例如,有研究显示,在盆腔炎患者中,约50%-60%与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感染有关。性活跃的年轻女性,尤其是15-25岁的女性,由于性器官处于发育阶段,且性行为相对较频繁,更容易遭受外源性病原体的侵袭。
2.内源性病原体:来自阴道内的菌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女性阴道内正常定植的菌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失衡,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阴道冲洗等,导致内源性病原体上行感染引发盆腔炎。有阴道炎病史的女性,阴道内环境被破坏,更容易出现内源性病原体的感染进而引发盆腔炎。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1.刮宫术:如诊断性刮宫、人工流产术等。手术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或者手术适应证掌握不当,病原体容易通过手术创面进入盆腔引起感染。例如,人工流产手术时,宫腔内的操作可能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宫腔,进而引发盆腔炎。对于接受刮宫术的女性,术后如果出现发热、下腹痛等症状,需要高度警惕盆腔炎的发生。
2.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等:这些操作属于侵入性的宫腔操作,也可能导致病原体的侵入。如果操作环境不符合无菌要求,或者患者自身的生殖道存在炎症,都可能引发感染。例如,在进行输卵管通液术时,如果术前没有严格排除生殖道炎症,就容易在操作过程中将病原体引入盆腔。
经期卫生不良
1.使用不洁的卫生巾或卫生棉条:女性在月经期间,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此时如果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卫生巾或卫生棉条,病原体容易侵入宫腔引发感染。例如,一些质量不合格的卫生巾可能携带较多的细菌等病原体,在月经期间使用就会增加盆腔炎的发病风险。
2.经期性生活:月经期间性生活会使细菌逆行感染,通过宫颈进入宫腔,再蔓延至盆腔。月经期间女性的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性生活时的机械性刺激还可能导致经血逆流,将宫腔内的病原体带到盆腔,从而引发盆腔炎。尤其是有经期性生活史的女性,患盆腔炎的几率明显升高。
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1.阑尾炎:阑尾与女性生殖器官相邻,阑尾炎症可直接蔓延至盆腔,引起盆腔炎。例如,阑尾脓肿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可能扩散到右侧的盆腔器官,如输卵管、卵巢等,导致盆腔炎的发生。对于患有阑尾炎的患者,需要及时治疗,以防止炎症蔓延引发盆腔炎。
2.腹膜炎:盆腔腹膜炎与腹膜相连,当发生腹膜炎时,炎症可波及盆腔器官。例如,腹腔内的炎症如果没有得到控制,可能会逐渐蔓延至盆腔,引起盆腔器官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盆腔炎。患有腹膜炎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盆腔情况,预防盆腔炎的发生。
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
既往有过盆腔炎病史的女性,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慢性盆腔炎可能会急性发作。例如,女性在劳累、月经期等身体抵抗力较低的时候,原本潜伏在盆腔内的病原体可能会再次活跃,导致盆腔炎的急性发作。有慢性盆腔炎病史的女性需要注意增强自身抵抗力,避免盆腔炎的急性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