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沟炎是皮肤沿指甲两侧形成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分急性和慢性,有生活方式和特殊人群等危险因素,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通过正确修剪指甲、注意手部防护、避免咬甲等不良习惯、控制基础疾病来预防。
一、定义
甲沟炎是皮肤沿指甲两侧形成的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常因甲周皮肤微小创伤,如修剪指甲过度、撕咬倒刺、局部挤压等引起,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二、分类及表现
(一)急性甲沟炎
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起病较快,初期表现为指甲一侧的皮下组织红、肿、热、痛。一般先为局部的炎症,如果处理不及时,炎症可蔓延至甲根处或对侧甲沟,形成半环形脓肿。若未及时切开引流,感染可向深层蔓延形成指头炎甚至引起甲下脓肿,此时疼痛加剧,指甲下可见黄白色脓液积聚,甲与甲床分离。
(二)慢性甲沟炎
常由致病微生物反复感染引起,多因急性甲沟炎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来,也可由长期接触刺激物(如洗涤剂、溶剂等)、啃咬指甲等慢性刺激因素导致。表现为甲沟组织慢性潮红、肿胀、疼痛,甲沟周围皮肤可增厚、皲裂,甲周皮肤与甲板分离,甲床可出现肉芽组织增生,病程较长,症状时轻时重。
三、危险因素
(一)生活方式因素
1.修剪指甲不当:过度修剪指甲两侧的角质层,使指甲侧缘嵌入甲沟皮肤,如儿童因家长修剪指甲过短,易引发甲沟炎;成年人长期自行过度修剪指甲也可增加患病风险。
2.职业因素:某些职业需要频繁接触水或刺激性化学物质,如厨师、洗衣工、家庭主妇等,手部皮肤长期受水浸泡,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易诱发甲沟炎。
3.咬甲习惯:部分人群有咬指甲的不良习惯,指甲周围皮肤反复受到机械性损伤,容易导致细菌侵入引发炎症。
(二)特殊人群因素
1.儿童:儿童的手部皮肤娇嫩,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出现指甲周围皮肤的微小创伤,且家长若修剪指甲不恰当,更易引发甲沟炎。例如幼儿期的孩子,指甲生长快,若修剪过短,指甲侧缘易刺激周围皮肤。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较高,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且外周血管病变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佳,一旦发生指甲周围的微小损伤,就更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控制,甲沟炎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指甲周围皮肤的情况,查看是否有红肿、疼痛、化脓等表现,判断炎症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同时会询问患者相关的病史,如是否有指甲修剪不当、接触刺激性物质等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对于怀疑有细菌感染的患者,可能会进行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致病菌种类,并指导后续的抗感染治疗。例如,通过抽取脓肿部位的脓液进行培养,可确定是哪种细菌感染,以及该细菌对哪种抗生素敏感。
五、预防措施
(一)正确修剪指甲
指甲应修剪成平直状,不要过短,也不要将两侧的角质层过度修剪,保持指甲两侧的皮肤能够正常覆盖指甲边缘。儿童的指甲修剪要特别注意,避免剪得过短。
(二)注意手部防护
从事接触水或刺激性化学物质工作的人群,应佩戴手套,减少手部皮肤与水和刺激性物质的直接接触。例如厨师在做饭时、洗衣工在洗衣时都应戴好手套。
(三)避免咬甲等不良习惯
对于有咬甲习惯的人群,要努力纠正该不良习惯,可以通过佩戴苦味剂等方法来帮助戒除咬甲行为,防止指甲周围皮肤反复受损。
(四)控制基础疾病
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保持血糖稳定,同时要注意保持足部和手部的皮肤清洁,避免受伤,一旦有微小伤口要及时处理,降低甲沟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