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是因脑血管病变致脑供血不足、脑实质损伤引发认知障碍的综合征属血管性认知障碍类型,病因含脑血管病因素及危险因素影响,临床表现有认知功能、执行功能损害及情感行为异常,诊断通过病史采集、认知评估、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用改善脑循环及神经营养药物,预防需健康生活方式、管理慢性病、定期体检,特殊人群如老年、有脑血管病病史、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血管性痴呆是因脑血管病变(如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导致脑供血不足、脑实质损伤,进而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属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一种类型。
二、病因
1.脑血管病因素: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是最常见病因,可因血栓形成、栓塞等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可直接破坏脑组织,影响脑功能。此外,反复发生的小血管病变(如腔隙性梗死)累积脑白质,也可逐渐引发认知功能减退。
2.危险因素影响: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可增加脑血管病发生风险,进而增加血管性痴呆发病几率,这些因素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或影响脑血流灌注等机制发挥作用。
三、临床表现
1.认知功能损害: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记忆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及获取新知识能力下降,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计算力、语言能力、空间定向力等多方面认知功能障碍。
2.执行功能障碍:如计划、组织、解决问题能力下降,表现为难以完成复杂日常事务。
3.情感及行为异常:可出现抑郁、焦虑情绪,部分患者有人格改变、淡漠、易激惹等表现,还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
四、诊断
1.病史采集:需详细询问患者脑血管病病史,包括卒中发作时间、类型、治疗情况等。
2.认知评估: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工具评估认知功能,明确认知损害程度。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发现脑梗死或脑出血病灶;头颅MRI对脑缺血、脑白质病变等显示更敏感,能清晰观察脑组织结构及病变范围,有助于明确血管性痴呆的病变基础。
五、治疗
1.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可考虑抗凝治疗以预防卒中复发,这是预防血管性痴呆进展的重要基础措施。
2.改善脑循环及神经营养药物:可使用改善脑血流的药物(如丁苯酞等)及神经营养药物(如胞磷胆碱等),一定程度上可能改善认知功能,但需基于循证依据合理应用。
六、预防
1.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
2.管理慢性病: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并调整治疗方案。
3.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如有脑血管病家族史、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应定期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及认知功能评估,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干预。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群:老年人是血管性痴呆高发人群,需更加注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管理,定期进行认知功能筛查,一旦出现认知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2.有脑血管病病史人群:此类人群需严格遵循医嘱规范治疗基础疾病,规律复诊,避免卒中复发,同时密切关注自身认知功能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3.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人群:如合并心脏病、肾脏疾病等,在治疗血管性痴呆相关问题时,需综合考虑各系统疾病间的相互影响及药物相互作用,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以保障患者整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