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外阴瘙痒由多种因素引起,局部感染因素包括细菌、真菌、滴虫感染;局部刺激因素有恶露刺激、卫生用品过敏、衣物摩擦;全身因素涉及糖尿病、黄疸、过敏体质;其他因素包含心理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产妇出现瘙痒应保持外阴清洁等,持续不缓解需就医。
真菌感染:常见的是假丝酵母菌感染,也就是霉菌性阴道炎。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为假丝酵母菌的滋生创造了条件,产后身体恢复过程中,阴道内环境改变等因素可能诱发真菌感染,表现为外阴剧烈瘙痒,伴有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有研究显示,产后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发生率在一定人群中有一定比例,与局部潮湿、机体免疫力暂时下降等有关。
滴虫感染:阴道毛滴虫感染也可引起产后外阴瘙痒,患者多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黄绿色、泡沫状,伴有异味,外阴瘙痒较为明显。滴虫感染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等,产后性生活恢复不注意卫生等情况可能导致感染发生。
局部刺激因素
恶露刺激:产后会有恶露排出,恶露中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物质,若长时间不更换卫生护垫或内裤,恶露持续刺激外阴皮肤,容易引起外阴瘙痒。尤其是血性恶露较多时,这种刺激更为明显,一般随着恶露逐渐减少、干净,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如果恶露持续时间长或量较多,瘙痒可能持续存在。
卫生用品过敏:部分产妇对使用的卫生巾、卫生护垫等卫生用品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如化纤材质、消毒剂等,接触外阴后可引起过敏反应,出现外阴瘙痒,局部可能伴有皮疹、红斑等表现。不同个体对卫生用品的过敏反应存在差异,一些产妇可能在使用后很快出现瘙痒等过敏症状。
衣物摩擦:产后穿着过紧的内裤或化纤材质的内裤,与外阴皮肤频繁摩擦,也可能导致外阴瘙痒。尤其是在活动时,摩擦加剧,会加重瘙痒感,选择宽松、棉质的内裤有助于减少这种摩擦刺激。
全身因素
糖尿病:如果产妇本身患有糖尿病,产后血糖控制不佳,尿液中含糖量增高,刺激外阴皮肤,容易引起外阴瘙痒。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代谢紊乱,机体抵抗力下降,也更易发生各种感染,进而加重外阴瘙痒的症状。有研究统计,产后合并糖尿病的产妇发生外阴瘙痒的概率相对较高,且病情往往较为复杂。
黄疸:某些原因引起的产后黄疸,如肝胆疾病导致胆红素升高,可能通过血液循环等影响外阴皮肤,引起瘙痒。黄疸患者体内胆红素水平异常,对外阴皮肤神经末梢产生刺激,从而出现瘙痒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皮肤、巩膜黄染等表现。
过敏体质:本身为过敏体质的产妇,产后接触到某些食物、药物等过敏原,可能引发全身或局部的过敏反应,导致外阴瘙痒。例如食用了鱼虾等易过敏食物,或使用了某些药物后,出现外阴瘙痒伴皮疹等过敏表现。过敏体质产妇在产后需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
其他因素
心理因素:产后身体变化、照顾新生儿的压力等可能导致产妇心理状态不佳,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也可能引起或加重外阴瘙痒的感觉。心理因素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等影响机体的感觉和反应,使得产妇对外阴瘙痒的感受更为明显,形成一种身心相互影响的情况。
不良生活习惯:产后长时间不清洗外阴、不更换内裤等不良生活习惯,会使外阴局部环境差,容易滋生细菌、真菌等,引发瘙痒。此外,产后过度搔抓外阴也可能损伤皮肤,加重瘙痒症状,甚至导致继发感染等不良后果。
产后外阴瘙痒原因较多,产妇若出现外阴瘙痒症状,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卫生用品,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等。如果瘙痒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分泌物异常、发热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