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腿后侧肌肉张力高的康复方案包括康复训练、物理因子治疗及药物辅助。康复训练有牵伸训练(静态牵伸、动态牵伸)和运动再学习技术(步态训练、桥式运动);物理因子治疗包含低频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和温热疗法(蜡疗、红外线照射);药物辅助涉及巴氯芬、替扎尼定等,使用时需考虑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
一、康复训练
(一)牵伸训练
1.静态牵伸:由康复治疗师或患者自己缓慢地将大腿后侧肌肉拉伸至有牵拉感的位置,并保持一定时间,一般每次15-30秒,重复多次。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都可以进行,但需根据个体耐受程度调整幅度。例如,对于有中风病史较长且肌肉张力较高的患者,初始牵拉幅度不宜过大,随着训练推进逐渐增加。
2.动态牵伸:通过主动或辅助的运动,使肌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拉伸-收缩循环。比如患者取仰卧位,尽量屈曲膝关节,然后缓慢伸直膝关节进行拉伸,重复进行。这种方式对于改善肌肉的柔韧性和降低张力有帮助,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频率和强度。
(二)运动再学习技术
1.步态训练:在平行杠内或借助辅助器具进行步行训练,训练过程中注重下肢的正常运动模式,包括髋关节的伸展、膝关节的控制等,以纠正异常步态,同时缓解大腿后侧肌肉张力高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步态训练的难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更注重基础的平衡和协调训练,成年患者则侧重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提升。
2.桥式运动: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双脚平放在床面,然后将臀部抬起,使身体形成桥式。通过反复进行桥式运动,激活大腿后侧肌肉的正常收缩和放松模式,从而调节肌肉张力。有中风病史的患者进行桥式运动时需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不适,根据病史的长短和恢复情况调整运动次数。
二、物理因子治疗
(一)低频电刺激
1.神经肌肉电刺激:利用低频电流刺激神经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从而达到调节肌肉张力的目的。可以选择合适的电极放置位置,如大腿后侧肌肉的起止点附近。对于不同性别患者,电极放置位置的选择基本相似,但需考虑个体肌肉分布的差异。对于有特殊病史(如心脏安装起搏器)的患者需谨慎使用,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2.功能性电刺激:根据患者的运动功能需求,设计特定的电刺激模式,辅助患者进行运动,同时调节肌肉张力。例如在步行训练时配合功能性电刺激,强化下肢的运动控制。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在进行功能性电刺激时,需注意刺激参数的调整以适应其身体状况。
(二)温热疗法
1.蜡疗:将加热后的蜡敷于大腿后侧,利用蜡的温热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蜡疗的温度和时间需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控制温度,防止烫伤。有皮肤破损等病史的患者不宜使用蜡疗。
2.红外线照射:通过红外线的热效应,改善大腿后侧肌肉的血液循环,降低肌肉张力。照射距离和时间要适中,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耐受不同,有皮肤病史的患者需避免红外线照射病变部位。
三、药物辅助(仅提及药物名称)
(一)巴氯芬
对于部分中风偏瘫大腿后侧张力高较严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巴氯芬,但需严格遵循医疗专业人员的评估和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来决定是否使用及调整剂量等,尤其要关注儿童患者禁止使用巴氯芬,有特殊病史如癫痫等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风险。
(二)替扎尼定
也可在医生评估后用于降低肌肉张力,使用时同样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如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替扎尼定,有肝脏病史等患者使用需密切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