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盗汗与年龄(儿童因新陈代谢等易出现)和生活方式(睡前剧烈运动等致产热增加出汗)有关;病理性盗汗可由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杆菌、其他细菌病毒感染)、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等)、其他系统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心力衰竭)引起。出现频繁盗汗伴其他异常需就医检查,同时注意生活中室内温湿度等。
生活方式因素:睡前剧烈运动、进食辛辣食物或饮用大量热饮等,可使机体产热增加,睡眠时通过出汗来散热。例如孩子白天玩耍过度,晚上睡觉可能出现盗汗;成人晚餐吃了辛辣火锅,夜间也可能盗汗。
病理性盗汗
感染性疾病:
结核杆菌感染:肺结核是最常见的引起盗汗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结核杆菌感染后,患者除了盗汗,还常伴有低热、咳嗽、咳痰、乏力、消瘦等症状。结核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免疫力低下者更容易感染。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结核杆菌后更易出现盗汗等症状;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也是结核感染的高发人群且易出现盗汗表现。
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如布鲁氏菌病等,患者可出现盗汗,同时伴有发热、关节疼痛、乏力等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后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感染后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而成人感染后症状相对明显些,但都可能以盗汗为其中一个表现。
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患者会出现多汗、盗汗,还伴有心慌、手抖、多食、消瘦、易怒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女性相对多见。儿童患甲亢时,除了盗汗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患甲亢时,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尤其是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可能会有盗汗现象,同时伴有心慌、手抖、饥饿感等。此外,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也可导致汗腺分泌异常出现盗汗。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发生盗汗的机制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与自身免疫相关,出现盗汗时需注意血糖波动情况;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并发症,盗汗可能是自主神经病变等多种因素导致。
肿瘤性疾病:某些肿瘤如淋巴瘤等,患者可出现盗汗,多为夜间盗汗,同时伴有发热、消瘦、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肿瘤患者盗汗的机制可能与肿瘤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等有关。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肿瘤性疾病导致盗汗,但不同肿瘤好发年龄不同,淋巴瘤在儿童和青壮年中相对多见,老年人则可能更多患其他实体肿瘤而出现盗汗表现。
其他系统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可出现盗汗,还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症状。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儿童和老年人也可发病,不同年龄段患者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发病可能更易出现生长发育受影响等情况,老年人发病可能伴随更多基础疾病。
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功能不全,晚上平躺后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机体缺氧,可出现夜间盗汗,同时伴有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础心脏疾病的老年人,儿童很少患慢性心力衰竭导致盗汗。
如果出现晚上睡觉盗汗情况,首先要观察盗汗的频率、程度以及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果盗汗频繁且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甲状腺功能检查、血糖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查、自身抗体检测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穿着舒适透气的睡衣,睡前避免过度兴奋和进食刺激性食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