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头偏多因长期固定睡姿,表现为头部偏斜但颈部活动不受限,通过调整睡姿纠正;斜颈分肌性和骨性,肌性多因胸锁乳突肌问题,骨性与颈椎畸形有关,有颈部肿块、活动受限、面部不对称等表现,肌性斜颈早期可按摩等保守干预,不佳超龄需手术,骨性斜颈依畸形采取相应治疗,处理时宝宝生长发育阶段要小心,头偏调整睡姿轻柔,斜颈按专业指导进行。
斜颈:可分为肌性斜颈和骨性斜颈等。肌性斜颈主要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挛缩引起,在胎儿时期胎位不正或者分娩时受到损伤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胸锁乳突肌出现问题;骨性斜颈则与颈椎骨骼发育异常有关,如先天性颈椎畸形等。比如分娩过程中宝宝一侧胸锁乳突肌受到过度牵拉,就可能引发肌性斜颈。
临床表现
宝宝头偏:主要表现为头部向一侧偏斜,但颈部活动一般不受限,触摸颈部时没有明显的肿块等异常。宝宝的面部一般两侧基本对称,只是头部位置偏向一侧。比如头偏向左侧时,面部左右看起来差异不明显,颈部活动正常,可以自由转动头部到另一侧。
斜颈:除了头部向一侧偏斜外,颈部往往能摸到明显的肿块,多位于胸锁乳突肌上。而且颈部活动会受到限制,比如宝宝想将头转向对侧时会比较困难。同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面部不对称,患侧面部会慢慢变小,双眼、双耳的位置也可能出现不对称情况。例如肌性斜颈的宝宝,能在胸锁乳突肌处摸到质地较硬的肿块,头部向患侧偏斜明显,转头受限。
检查方法
宝宝头偏:一般通过观察宝宝头部偏斜情况以及了解宝宝的睡姿等情况来初步判断,颈部活动度检查正常,通常不需要特殊的影像学等检查。比如医生观察到宝宝头部偏向一侧,询问家长宝宝平时睡姿后,基本可初步考虑是头偏。
斜颈:需要进行详细检查,除了视诊观察头部偏斜、面部情况外,还会进行触诊,明确胸锁乳突肌有无肿块等情况。可能还会借助超声检查来观察胸锁乳突肌的情况,对于骨性斜颈可能需要进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颈椎骨骼的情况。例如怀疑肌性斜颈时,超声检查可以清晰看到胸锁乳突肌的厚度、回声等情况来辅助诊断。
干预措施
宝宝头偏:主要通过调整睡姿来纠正,家长要帮助宝宝经常变换睡觉的体位,不要让宝宝总是朝向同一侧,比如今天让宝宝睡右侧,明天睡左侧,交替进行,这样可以逐渐纠正头偏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在宝宝清醒时多让其向另一侧转头活动,促进头部位置恢复正常。例如宝宝头偏向左侧,家长就要有意引导宝宝多向右侧转头、玩耍等,通过改变体位和活动来改善头偏状况。
斜颈:对于肌性斜颈,早期可以通过按摩等保守方法进行干预,由专业人员或者家长轻柔地按摩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同时配合颈部的被动活动,逐渐改善肌肉挛缩的情况。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超过一定年龄(如1岁左右)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而骨性斜颈则多需要根据具体的骨骼畸形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等治疗措施。例如肌性斜颈的宝宝,在医生指导下家长每天进行适当力度的按摩,同时辅助颈部活动,观察恢复情况,若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则考虑手术。
特殊人群(宝宝)注意事项
宝宝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处理头偏和斜颈问题时要特别小心。对于头偏,家长调整睡姿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宝宝颈部等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而对于斜颈,无论是保守按摩还是后续可能的手术等治疗,都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家长不能自行随意处理,以免延误病情或者对宝宝造成伤害。比如在给斜颈宝宝按摩时,要严格按照专业的手法和力度进行,不能用力过猛,同时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若宝宝出现不适要及时停止并咨询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