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膜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抗感染治疗(明确病原体后针对性用药,如细菌性用头孢曲松等、病毒性部分用阿昔洛韦等、结核性用异烟肼等联合)、对症支持治疗(降颅内压用甘露醇、控惊厥用地西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还有新生儿和早产儿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需综合考虑病情等采取个体化方案并加强护理观察以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风险。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患儿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探视,以利于机体恢复。这是因为小儿患病时身体较为虚弱,充足的休息有助于体力恢复和病情稳定。
密切观察病情: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以及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无法准确表达不适,因此密切观察至关重要。
二、抗感染治疗
明确病原体:首先要尽快明确脑膜炎的病原体,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结核杆菌等。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化验,包括脑脊液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等,以确定是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还是结核性脑膜炎等。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病毒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等。
针对性用药
细菌性脑膜炎:一旦确诊为细菌性脑膜炎,应尽早使用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抗生素的选择要根据病原菌的种类来决定,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可选用青霉素等。
病毒性脑膜炎:多数病毒性脑膜炎具有自限性,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但对于一些重症病毒性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可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
结核性脑膜炎:需联合使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疗程较长,一般需要9-12个月。
三、对症支持治疗
降低颅内压:若患儿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甘露醇是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脱水,从而降低颅内压。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儿的肾功能等,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身体器官发育尚未完善,更要谨慎用药。
控制惊厥:如果患儿出现惊厥,可使用地西泮等药物控制惊厥发作。地西泮能迅速抑制惊厥发作,但要注意给药速度,避免对呼吸等产生抑制作用。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惊厥可能会对大脑造成进一步损伤,因此及时控制惊厥非常重要。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儿的病情,合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因为脑膜炎患儿可能存在发热、呕吐等情况,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如脱水、低钠血症等,需要根据血生化检查结果调整补液方案。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脑膜炎:新生儿脑膜炎病情往往较为凶险,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需要根据新生儿的日龄、体重等进行调整。同时,要注意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在退热等对症处理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体温调节的不当方法,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吃奶等情况。
早产儿脑膜炎: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治疗难度更大。抗感染治疗时要考虑早产儿的药物代谢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在护理方面,要注意维持早产儿的体温稳定,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减少感染的机会。
总之,小儿脑膜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具体病情、病原体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