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术等,适用一般情况较好的中晚期及部分肝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患者,有局部治疗效果确切、创伤小等优势,有栓塞后综合征、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需随访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可再次介入或联合其他治疗。
一、肝癌介入治疗的定义
肝癌的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人体,对肝脏肿瘤病变进行局部治疗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等。
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原理
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注入肝癌肿瘤供血动脉,一方面化疗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发挥杀伤作用;另一方面栓塞剂阻塞肿瘤血管,导致肿瘤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三、肝癌介入治疗的适用人群
1.一般情况较好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或B级(经短期保肝治疗后可达到A级),能耐受手术及介入治疗相关风险。对于年龄方面,老年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也可根据具体病情评估后考虑;年轻患者若符合上述肝功能等条件同样适用。女性患者在身体状况符合要求时也可进行。对于有一定生活方式但肝功能等指标达标的患者也可考虑。有乙肝病史或丙肝病史的患者,若病情适合也可进行介入治疗,但需同时针对基础肝病进行相应处理。
2.部分肝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患者:可通过介入治疗控制肿瘤进展,改善症状。
四、肝癌介入治疗的优势
1.局部治疗效果确切:能使肿瘤局部药物浓度高,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强,且栓塞肿瘤血管可使肿瘤坏死。例如多项临床研究显示,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对肝癌局部肿瘤的控制率较高。
2.创伤小:相对于外科手术,介入治疗是通过血管穿刺等微创方式进行操作,患者恢复相对较快,手术切口小,对机体整体的创伤程度低。
五、肝癌介入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1.栓塞后综合征
表现:患者可出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腹痛主要是由于肿瘤缺血坏死、肝包膜受牵拉等引起。
处理:对于发热,可根据体温情况采取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腹痛可使用止痛药物对症处理;恶心、呕吐可使用止吐药物治疗。一般这些症状多在数天内逐渐缓解。
2.肝功能损害
表现: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肝功能指标异常。
处理:术后给予保肝药物治疗,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同时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变化,根据指标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3.骨髓抑制
表现: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等。白细胞降低可使患者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血小板降低可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处理:对于白细胞降低,可使用升白细胞药物,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血小板降低可根据血小板水平给予输注血小板等支持治疗。
六、肝癌介入治疗的随访及后续治疗
1.随访
影像学检查:术后定期进行腹部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观察肿瘤的变化情况,包括肿瘤大小、血供情况等。一般建议术后1个月左右进行首次随访检查,之后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反应制定随访间隔,通常3-6个月复查一次。
肿瘤标志物检测:监测甲胎蛋白(AFP)等肿瘤标志物水平,若肿瘤标志物水平异常升高,往往提示肿瘤复发或进展的可能。
2.后续治疗
再次介入治疗:如果首次介入治疗后肿瘤仍有活性或复发,可根据患者情况考虑再次进行介入治疗。
联合其他治疗:可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联合应用。例如靶向药物索拉非尼等与介入治疗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免疫治疗药物如帕博利珠单抗等也在探索与介入治疗联合应用于肝癌的治疗中,以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杀伤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