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低烧可由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导致。感染性因素中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可致小儿低烧,婴幼儿易感染;细菌感染如结核杆菌致肺结核、大肠杆菌致尿路感染也可引起,有相关接触史或病史的小儿更易出现。非感染性因素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会有低烧及关节症状,其好发于特定年龄段且环境潮湿可诱发;环境因素中温度过高、穿着盖被过厚等可致小儿低烧,婴幼儿更易受环境温度影响;代谢性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也可致小儿低烧,有家族史或颈部放射性治疗史的小儿需留意。
一、感染性因素导致小儿低烧
(一)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感染情况:多种病毒可引起小儿低烧,如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在冬季或季节交替时,小儿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常出现低烧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咳嗽、流涕等表现。研究表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患儿体温多在37.5℃-38℃之间波动,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和感染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2.病毒感染的年龄差异: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病毒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而出现低烧情况。例如,6个月-2岁的婴幼儿感染肠道病毒后,也常表现为低烧,可能还会伴有腹泻等症状。
(二)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及感染部位:结核杆菌感染是导致小儿低烧的常见细菌感染原因之一,多引起肺结核,患儿除低烧外,还可能有盗汗、乏力、咳嗽咳痰等表现,午后低热较为常见,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另外,尿路感染也可能导致小儿低烧,如大肠杆菌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女孩由于生理结构特点,相对男孩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从而出现低烧,同时可能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
2.细菌感染与年龄、病史的关系:有结核接触史的小儿,感染结核杆菌的风险增加,更容易出现低烧等结核相关症状。对于有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病史的小儿,发生尿路感染导致低烧的概率也会高于正常小儿。
二、非感染性因素导致小儿低烧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1.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表现: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出现低烧症状,同时伴有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病情活动期时低烧可能较为明显,体温一般在37.5℃-39℃之间波动,且体温波动较大,一天内体温可有较大变化。
2.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的关系: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好发于16岁以下儿童,女孩相对男孩发病率稍高。生活环境潮湿等因素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从而导致小儿低烧情况出现。
(二)环境因素
1.温度环境影响: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若环境温度过高,如夏季室内温度过高且通风不良,小儿可能出现低烧情况。一般来说,环境温度超过28℃时,小儿散热困难,易导致体温升高至37.5℃-38℃左右。此外,穿着过厚、盖被过厚也会影响小儿散热,引起低烧。
2.环境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更弱,相比年长儿,更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出现低烧。例如,新生儿在包裹过严时,体温可能会升高,需要家长密切关注环境温度对小儿体温的影响。
(三)其他非感染性因素
1.代谢性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在儿童时期较少见,但也可能导致小儿低烧,同时伴有食欲亢进、体重减轻、烦躁不安等表现。这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率增高,产热增加而出现低烧。
2.代谢性因素与年龄、病史的关系: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小儿,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风险相对较高,若出现不明原因低烧,需考虑该疾病可能。对于有过颈部放射性治疗病史的小儿,也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导致代谢性低烧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