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细菌性腹泻是由细菌感染肠道引发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经口摄入被细菌污染的食物等,症状有腹泻、发热、呕吐、脱水等,可通过粪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诊断,治疗需调整饮食、补充水分,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手卫生和避免接触感染源,家长需密切关注并及时就医护理预防。
病因方面
感染途径:宝宝可能通过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水,或者接触了被细菌污染的物品后,经口摄入细菌而感染。例如,食用变质的奶瓶、餐具,或者在不干净的环境中玩耍后未洗手就抓食物吃等,都可能导致细菌进入肠道引发感染。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感染途径可能有所差异,如较小的婴儿可能因奶瓶消毒不严格等因素增加感染风险。
细菌种类及特点:大肠杆菌中的某些血清型,如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容易引起婴幼儿腹泻;沙门菌可通过多种动物传播给宝宝,比如接触被感染的家禽、家畜后未做好手部清洁等;志贺菌感染后会导致宝宝出现典型的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宝宝细菌性腹泻的症状表现
腹泻特征:宝宝的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可能从每天几次增加到十几次甚至更多。大便性状多为稀便、水样便,严重时可能出现黏液便、脓血便。例如,有的宝宝大便呈蛋花汤样伴有黏液,有的则是带有血丝的脓血便。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甚至更高;还可能出现呕吐症状,宝宝会频繁吐奶;由于腹泻和呕吐,宝宝容易出现脱水症状,表现为口唇干燥、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部分宝宝可能会有腹痛,表现为哭闹不安、拒按腹部等。不同年龄的宝宝对症状的表现可能不同,比如婴儿可能更难以准确表达腹痛,更多通过哭闹等方式体现不适。
诊断方法
粪便常规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宝宝粪便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等情况。一般细菌性腹泻的粪便常规中会发现较多白细胞,甚至可能有红细胞、脓细胞等。例如,粪便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同时可见少量红细胞,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性腹泻。
粪便细菌培养:将宝宝的粪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能够明确具体感染的细菌种类,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这是诊断宝宝细菌性腹泻的金标准之一,但培养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出结果。
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及注意事项)
调整饮食: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要适当调整饮食结构,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亲的饮食也需要注意,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宝宝的食物。对于腹泻严重的宝宝,可能需要短暂的禁食,但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4-6小时,之后要逐渐恢复进食,以保证营养供应。
补充水分:因为腹泻和呕吐容易导致脱水,所以要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可以给予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调配后让宝宝少量多次饮用,以预防和纠正脱水。如果宝宝脱水症状较严重,如出现精神极度萎靡、尿量极少等情况,可能需要及时就医进行静脉补液治疗。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保证宝宝的食物新鲜,不吃变质的食物。奶瓶、餐具等要定期消毒,清洗后用开水烫煮或放入消毒柜消毒。给宝宝吃水果前要洗净、去皮。
做好手卫生:家长要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家长在接触宝宝食物前、处理宝宝粪便后等也要严格洗手,避免将细菌传播给宝宝。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少带宝宝去人员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场所,如公共泳池、人员嘈杂的市场等。如果周围有细菌性腹泻患者,要避免宝宝与患者密切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宝宝细菌性腹泻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宝宝的症状变化,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做好日常的护理和预防工作,以保障宝宝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