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发病与激素、遗传等有关,好发于育龄女性,症状与肌瘤情况相关,检查可通过超声、MRI等,治疗依情况而定;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分多种,症状因大小等而异,检查可通过超声、宫腔镜等,治疗以手术为主,不同特殊人群情况各异,育龄期、绝经后、妊娠期女性情况各有不同需针对性处理。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异常及遗传因素等有关,好发于30-50岁育龄女性,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通常萎缩或消退。
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可分为子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等,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与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炎症刺激等有关,宫颈息肉多由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使宫颈管局部黏膜增生并向宫颈外口突出形成,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但育龄期女性相对多见。
二、临床表现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因为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此外还可出现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致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等,黏膜下肌瘤还可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或接触性出血。
子宫息肉:较小的宫颈息肉常无自觉症状,大多在妇科检查时发现;较大的宫颈息肉可出现阴道血性分泌物或接触性出血,尤其在性交后或排便后易出血。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B超等检查时发现。
三、影像学及其他检查表现
子宫肌瘤: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可显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肌瘤呈低回声、等回声或强回声结节,边界清晰;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能更准确判断肌瘤大小、数目及位置等。
子宫息肉:超声检查可见宫腔内有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息肉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息肉的大小、位置、形态,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
四、治疗原则
子宫肌瘤: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类型、大小、数目等综合考虑。无症状的肌瘤一般无需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对于有症状的肌瘤可考虑药物治疗,如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缩小肌瘤体积,为手术创造条件;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
子宫息肉: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宫颈息肉可暂时观察;对于较大的、有症状的宫颈息肉及子宫内膜息肉均需行息肉摘除术,术后将切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有无恶变。
五、特殊人群情况
育龄期女性:子宫肌瘤可能影响受孕,增加流产、早产等风险,子宫息肉也可能对受孕产生一定影响,如子宫内膜息肉可能阻碍受精卵着床,因此育龄期女性若发现患有子宫肌瘤或子宫息肉,需在医生评估下决定进一步的处理方案,以提高受孕几率及保障妊娠过程顺利。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子宫肌瘤通常会萎缩,若出现肌瘤突然增大等情况需警惕恶变可能;绝经后子宫息肉相对少见,若出现阴道异常出血等情况也需及时就医,排除恶变等情况。
妊娠期女性:孕期发现子宫肌瘤可能出现红色变性等情况,需密切观察,多数经保守治疗可缓解;孕期发现子宫息肉若出现出血等情况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必要时可能需在孕期进行手术,但需谨慎评估对妊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