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即足癣,有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三种类型,彻底治疗需一般治疗(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交叉感染)和药物治疗(外用抗真菌药物如唑类、丙烯胺类等,严重者口服抗真菌药物),预防复发要长期坚持治疗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且需根据不同人群特点调整。
一、脚气的定义与类型
脚气即足癣,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主要有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三种类型。水疱型多表现为足部出现深在性小水疱;间擦糜烂型好发于趾间,尤以第3-4和4-5趾间多见,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糜烂;鳞屑角化型常见于足跟、足跖及其侧缘,表现为皮肤干燥、增厚、脱屑。
二、彻底治疗的方法
(一)一般治疗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清洗足部,洗完后及时擦干,尤其是趾间部位。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勤换鞋袜,尽量让足部处于干燥环境,因为真菌在潮湿环境中更易滋生。例如,可选择棉质袜子,其吸湿性较好,能及时吸收足部汗液;鞋子可选择透气的运动鞋或布鞋等。对于儿童,由于其新陈代谢旺盛,足部易出汗,更要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足部卫生习惯,如每天睡前洗脚等。
避免交叉感染: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毛巾等生活用品,防止将真菌传染给他人,同时也避免再次感染。比如,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要尽量避免赤足行走,防止接触到公共环境中的真菌而感染。
(二)药物治疗
外用抗真菌药物
唑类药物:如硝酸咪康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以硝酸咪康唑乳膏为例,它对皮肤癣菌等有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上述各型足癣。一般需在清洁干燥的足部皮肤薄涂药物,轻轻按摩至吸收,疗程通常需要2-4周,确保彻底杀灭真菌,防止复发。对于儿童,使用唑类外用抗真菌药物时要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注意药物的用量和使用部位,避免大面积长期使用,以防引起局部不良反应。
丙烯胺类药物:如盐酸特比萘芬乳膏,能特异性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阻碍真菌细胞膜的合成,从而发挥杀菌、抑菌作用。其疗效较好,疗程一般也是2-4周。使用方法同唑类药物,儿童使用时同样需遵循医生建议。
其他外用药物:如阿莫罗芬搽剂等,对于足癣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使用。
口服抗真菌药物:对于病情较严重、外用药物疗效不佳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但口服抗真菌药物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且可能存在一定的肝毒性等不良反应,需在医生评估患者肝肾功能等情况后,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使用。例如,伊曲康唑适用于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足癣等,但患有严重肝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一般不宜使用。儿童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需更加谨慎,通常应优先选择外用药物治疗,只有在病情非常严重且经医生充分评估后才考虑使用,同时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三、预防脚气复发
长期坚持治疗:即使症状缓解后,也不应立即停止治疗,应继续使用抗真菌药物一段时间,以确保彻底清除真菌,防止复发。一般外用药物疗程至少2-4周,口服药物也需遵循医生规定的疗程。
注意生活习惯的长期保持:持续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交叉感染等良好生活习惯。对于易出汗的人群,如运动员等,可在鞋子内撒些抗真菌的粉剂等辅助保持足部干燥。儿童由于活动量较大,足部易出汗,家长除了帮助儿童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外,还可选择吸汗性能好的儿童专用袜子和鞋子,并定期更换。
总之,彻底治疗脚气需要综合采取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并长期坚持预防措施,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群(如儿童、成人等)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