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步态具有多种特点,包括患侧髋关节屈曲内收、膝关节伸展受限、踝关节跖屈内翻、呈现划圈步态以及步幅减小,这些特点受肌肉张力、年龄、生活方式、病史长短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患者受影响程度不同,且会对患者行走功能及日常活动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一、患侧髋关节屈曲内收
表现:患者行走时患侧髋关节不能正常伸展,呈现屈曲状态,同时髋关节向内收。这是因为偏瘫侧下肢的屈肌痉挛占优势,导致髋关节的正常运动模式被打乱。例如,在摆动相时,患侧下肢不能充分前摆,而是呈现屈曲内收的姿态,使得患侧下肢的步幅明显减小。
影响因素:与偏瘫侧肢体的肌肉张力异常密切相关,长期的肌肉痉挛如果不进行干预,会进一步加重这种髋关节的异常屈曲内收状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偏瘫导致的髋关节屈曲内收可能会影响其下肢的正常生长发育,而成人则会明显影响行走的效率和稳定性。
二、患侧膝关节伸展受限
表现:在行走过程中,患侧膝关节不能完全伸展,处于微屈状态。这是由于伸肌肌群的力量相对较弱,而屈肌痉挛的影响使得膝关节无法达到正常的伸展程度。比如,在支撑相后期,正常情况下膝关节应该充分伸展以保证身体的稳定和下一步的摆动,但偏瘫患者的患侧膝关节不能很好地伸展,导致身体的重心转移受到影响。
影响因素:年龄因素会对膝关节伸展受限产生影响,儿童患者可能因为生长发育的问题,这种伸展受限可能会影响其下肢的力线和关节发育;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关节退变等问题,会进一步加重膝关节伸展受限对行走功能的影响。
三、患侧踝关节跖屈内翻
表现:患侧踝关节出现跖屈(即脚尖向下)和内翻(脚尖向内侧偏斜)的情况。在行走时,患侧足跟着地后,不能正常进行足的背伸和外翻动作,而是呈现跖屈内翻的状态,使得足的着地方式异常,可能出现足尖着地或者足内侧先着地的情况。
影响因素:与下肢的整体运动控制障碍有关,长期的异常步态会导致踝关节周围肌肉的适应性改变。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可能因为下肢负担过重,加重踝关节跖屈内翻的程度;而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会进一步影响踝关节的正常运动功能,加重跖屈内翻的情况。
四、划圈步态
表现:最为典型的表现是患侧下肢在摆动相时,为了使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展,患侧下肢会向外划圈摆动,就像画圈一样。这是因为患侧肢体的协同运动模式异常,屈肌的过度收缩和伸肌的无力共同导致了这种划圈样的运动。例如,患者在行走时,患侧下肢从髋关节到膝关节再到踝关节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划圈动作来完成摆动相。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神经修复能力减弱,划圈步态可能更难纠正;而年轻患者如果能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可能相对更容易改善这种划圈步态。同时,病史的长短也会影响划圈步态的严重程度,病史越长,异常步态模式越固定,纠正起来越困难。
五、步幅减小
表现:偏瘫患者的患侧下肢步幅明显小于健侧下肢的步幅。这是由于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受限,导致整个步行周期中患侧下肢的移动距离缩短。比如,正常成年人一步的距离大约在60-70厘米左右,而偏瘫患者患侧下肢的步幅可能只有30-40厘米甚至更小。
影响因素:不同年龄的患者步幅减小的程度可能不同,儿童患者步幅本身较小,但偏瘫会进一步限制其步幅的正常发育;对于老年患者,步幅减小会严重影响其行走的速度和距离,增加跌倒的风险。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平时活动量较大,步幅减小会对其日常活动能力产生更明显的影响,而病史较长的患者由于长期的异常步态,肌肉萎缩等情况可能会使步幅减小的问题更加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