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痢疾分为急性细菌性痢疾(包括普通型、轻型、中毒型)和慢性细菌性痢疾(包括急性发作型、迁延型、慢性隐匿型),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隔离、饮食、休息)、对症治疗(退热、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抗菌治疗(选敏感抗生素且遵医嘱)及中医辅助治疗,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就医并加强护理防止传播复发。
一、宝宝痢疾的症状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发热可高达39℃左右,同时伴有腹痛、腹泻,初为稀便,很快转为黏液脓血便,每天排便十余次至数十次,伴有里急后重(即肛门坠胀感,总想排便但又排不尽)。患儿精神较差,食欲减退。
2.轻型(非典型):症状较轻,低热或不发热,腹泻次数较少,每天数次,为稀便,偶有黏液,无脓血,里急后重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起病急骤,病情严重。突然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精神萎靡,面色灰白,四肢冰冷,呼吸急促,可在数小时内出现循环衰竭或昏迷。肠道症状较轻,可能初期只有轻度腹泻,逐渐出现黏液脓血便,但也有部分患儿开始时肠道症状不明显,需通过直肠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取便检查才能发现异常。
(二)慢性细菌性痢疾
1.急性发作型:有急性菌痢病史,间隔一段时间(数周或数月)后又出现典型的急性菌痢症状,但病情一般比初次发作轻。
2.迁延型:急性菌痢发作后,病情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患儿长期腹泻,时轻时重,大便常有黏液或少量脓血,患儿面色萎黄,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3.慢性隐匿型:有急性菌痢病史,临床症状消失2个月以上,但粪便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病变。
二、宝宝痢疾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隔离:患儿应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对患儿的排泄物要进行消毒处理。
2.饮食: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呕吐严重的患儿可暂时禁食,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
3.休息: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
(二)对症治疗
1.退热:对于发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当体温超过38.5℃且符合用药指征(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谨慎使用退热药物,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时,可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退热措施,但不进行具体药物剂量等服用指导。
2.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根据患儿脱水的程度和性质,给予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补充水分和丢失的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三)抗菌治疗
1.抗生素选择: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曲松等)、青霉素类(如过敏则不宜使用)等。对于痢疾杆菌感染,一般需要规范使用抗生素,疗程要足够,以彻底清除病原菌,防止转为慢性。
2.注意事项:儿童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等。例如,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对药物代谢和耐受性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四)中医治疗(辅助治疗)
可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儿的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辅助治疗,但需严格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且要注意中药的剂量等需根据儿童情况进行调整,避免不恰当用药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宝宝痢疾,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精神状态、体温、腹泻次数和性状等。一旦发现宝宝有疑似痢疾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粪便常规、粪便培养等),明确诊断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同时,要加强对患儿的护理,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痢疾的传播和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