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病,有寻常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关节病型等临床表现,发病与遗传、感染、精神、外伤、药物等因素相关,通过典型临床表现等诊断,需与脂溢性皮炎、玫瑰糠疹、慢性湿疹鉴别,治疗有一般、局部、系统、生物制剂治疗等,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权衡。
临床表现
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初起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逐渐扩展成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后可见一层淡红色发亮的半透明薄膜,称薄膜现象,再刮除薄膜则出现小出血点,称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以头皮、四肢伸侧较为常见,一般冬重夏轻。
脓疱型银屑病:较少见,分为泛发性和局限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多急性发病,可在数周内泛发全身,表现为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的无菌性脓疱,可融合成脓湖,常伴有高热、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则局限于手掌和足底,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小脓疱。
红皮病型银屑病:多因寻常型银屑病治疗不当,如外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突然停用糖皮质激素等诱发,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大量脱屑,可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关节病型银屑病:除了有银屑病皮疹外,还伴有关节炎症状,可累及外周关节、脊柱等,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甚至活动受限。
发病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银屑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银屑病患者,其亲属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增高。研究表明,多个基因与银屑病的易感性相关。
环境因素
感染:链球菌感染是诱发银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后银屑病病情易加重。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可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精神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系统,从而参与银屑病的发病。
外伤:皮肤外伤,如烫伤、抓伤、手术切口等,可能诱发银屑病,称为同形反应。
药物: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锂剂等可能诱发银屑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红斑、鳞屑、薄膜现象、点状出血等,再结合病史、家族史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银屑病的病理表现主要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表皮突延长,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等。
鉴别诊断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头皮、面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红斑边缘不十分清晰,鳞屑较薄,呈油腻性,无Auspitz征。
玫瑰糠疹: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皮疹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鳞屑较薄,一般无全身症状,病程有自限性。
慢性湿疹:多有瘙痒,皮疹多形性,有渗出倾向,慢性期皮肤肥厚、苔藓样变,与银屑病的鳞屑性红斑表现不同。
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避免诱发因素,如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避免精神紧张,注意皮肤保湿等。
局部治疗:根据病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如卡泊三醇)、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等药物。
系统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使用甲氨蝶呤、环孢素、阿维A等药物,但这些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生物制剂治疗:近年来生物制剂在银屑病治疗中应用逐渐增多,如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等,对中重度银屑病有较好的疗效,但价格相对较高,且可能存在感染等风险。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银屑病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温和、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老年银屑病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女性银屑病患者在妊娠、哺乳期时,治疗需权衡对胎儿、婴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婴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